|东西问丨李林迪:拥抱万种经历,与自己的种族身份和解

(东西问)李林迪:拥抱万种经历 , 与自己的种族身份和解
中新社北京4月2日电 题:李林迪:拥抱万种经历 , 与自己的种族身份和解
中新社采访人员 韩畅
|东西问丨李林迪:拥抱万种经历,与自己的种族身份和解
本文图片

2021年9月 , 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斥资1400万澳元 , 委托澳籍华裔艺术家李林迪(Lindy Lee)建造一座不锈钢雕塑——Ouroboros(衔尾蛇) , 这也是该美术馆历史上最昂贵的一笔订单 , 希望能在2024年完工后为澳大利亚公共艺术树立新标准 。
身为澳大利亚颇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 , 李林迪常对外界介绍自己为“半个中国人 , 半个澳大利亚人” 。 成长于“白澳政策”末期的她曾对自己的种族身份感到困惑 。 在随后的创作生涯中 , 她逐渐与自己的身份和解 , 华裔身份和对澳大利亚的归属感并不是“束缚” , 而要拥抱生命里的一万种经历 , 所有的这些都让自己与众不同 。
|东西问丨李林迪:拥抱万种经历,与自己的种族身份和解
本文图片

李林迪与她的作品:"Birth Death"(《生与死》) ,2003年 。 受访者供图
李林迪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栏目专访 , 分析解读了她对海外华裔身份认同的理解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互鉴 。
在李林迪的早期成长过程中 , 迷茫与自卑是逃不开的主题 。 这与当时的“白澳政策”密切相关 。 19世纪末 , 许多当地白人埋怨中国等亚洲移民的到来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 同时迁怒于中国文化传统 。 1901年 , 在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 , 首届保守党政府确立“白澳政策”为基本国策 , 只许白人移民流入 , 直至1973年才被时任工党政府废除 。
1954年 , 正值“白澳政策”的中后期 , 李林迪在布里斯班出生 。 “这是一个糟糕的政府计划 , 它让中国人几乎不可能进入澳大利亚 。 在成长中 , 我记得我内心深处对身为华裔的自卑感到非常痛苦 , 这也是这项政策带给我的直接后果 。 我感到这些想法的不公平 , 但在我的成长路上 , 却没有什么可以对抗它们 。 ”李林迪表示 。
因其种族身份的缘故 , “很长一段时间 , 我都在为身份和归属感问题而挣扎 , 当我年轻时 , 无论是在澳大利亚还是在中国 , 我在社交场合都感到非常不自在 , 我觉得这两个地方对我来说都不是真实的” 。 她表示 。
所幸 , 在李林迪快19岁时(1973年) , “白澳政策的最后一丝残余被废除了” 。 这让深陷迷茫的她宛若重生 。
李林迪认为 , “白澳政策”的废除直接推动了其自我认知的转变 。 “当澳大利亚转向多元文化主义 , 拥抱自己的多样性 , 开始给了我一种美妙的感觉!让我知道 , 像我这样的人可以被认可 , 在澳大利亚文化中拥有合法权利 , 而不仅是身处这个国家的边缘 。 这让我更有信心去追求对我这样的人来说似乎不太可能的生活:一名艺术家的生活 , 拥有自己的声音 。 ”
|东西问丨李林迪:拥抱万种经历,与自己的种族身份和解
本文图片

2022年2月 , 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中国新年庆典 , 各界艺术团体在市中心和唐人街游龙舞狮、载歌载舞 , 大批当地民众和华侨华人到场观看 。 中新社发 王旭东 摄
刚步入成年的李林迪开始追逐自己的艺术梦想 。 当时 , 在一个全是白人的社区里 , 她是唯一的亚裔 。 起初 , 当她看到所有来自男性创作的伟大作品时 , 她没有成为一名艺术家 , 而是成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 。
1975年 , 她从 Kelvin Grove CAE学校毕业 , 并前往英国伦敦 。 正是在欧洲的艺术博物馆里 , 她看到了意大利巴洛克女画家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的作品 , 并意识到女性成为一名艺术家是可能的 , 也是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