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轩读印——清代流派印(二)

三、丁敬开创的“浙派”
由丁敬开创的浙派兴起于清代乾隆时期 , 其不仅影响深远 , 且在中国印坛风靡了一个多世纪 , 和徽派并称为清代两大篆刻流派 。 浙派创始人丁敬(1695—1765) , 字敬身 , 号龙泓山人、研林 , 晚年号钝丁 , 又署无不敬斋 , 浙江杭州人 。 雅好金石碑版 , 精鉴别 , 富收藏 , 常往来于扬州、杭州等地 , 曾偕众搜访石刻 , 成《武林金石录》 。 丁敬识见甚高 , 其有《论印绝句》云:“古人篆刻思离群 , 舒卷浑同岭上云 。 看到六朝唐宋妙 , 何曾墨守汉家文 。 ”汉印虽好 , 但不能墨守 , 而六朝唐宋印章也并非一无可取 , 可见丁敬在取法观念上不主故常 。 正因为此 , 丁敬的作品面目比较丰富 , 古玺、汉印、六朝唐宋印以及元明印人的风格均能化而入印 。 汪启淑称“两浙久沿林鹤田派 , 钝丁力挽颓风……于主臣、啸民外 , 另树一帜” 。
丁敬近承程邃 , 远绍何震 , 有人评价说:“入清以来 , 文何旧体 , 皮骨都尽 , 皖派诸子 , 力复古法 , 而古法仅复 , 丁敬兼撷众长 , 不主一体 , 故所就弥大 。 ”丁敬篆刻颇得何震精髓 , 后涉猎宋元 , 直追秦汉 , 将各时期印章特点融会贯通 , 中年时就有了很深的功力 。 丁敬在汉印基础上常参以隶意 , 行刀波磔而进 , 质朴刚整 , 锋棱毕现 , 线条古拗峭折 , 富有很强的金石味 , 一洗娇柔妩媚之态 。 而此时印坛已渐趋衰落 , 丁敬在自己的创作上力求有所突破 , 运用切刀表现笔意 , 融入隶楷趣味 , 布局变化出新 , 渐渐形成了印风苍劲 , 以质朴见长的个人风格 。
浙派晚出徽派二百年 , 但浙派印人阵容强大 , 风格特征也十分鲜明 。 自丁敬创始到钱松 , 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近两个世纪 。 关于浙派的名目 , 沙孟海在《印学史》中说:“西泠印派的名目 , 大约在清代乾隆后期丁敬已故 , 而黄易、奚冈等正享盛名时提出来的 , 以自别于何震的新安旧体 。 ”嘉庆中期(约1808年前后) , 杭州何元锡父子辑成的《西泠四家印谱》是目前能查证到的 , 最早将丁、蒋、黄、奚称为“西泠四家”的史料 。 此时距丁敬故世已四十余年 , 距最后去世的奚冈亡故也有四到五年 。 时人通过印谱的形式 , 第一次正式将他们归纳为“西泠印派”这一群体 。 后人把丁敬、蒋仁、黄易、奚冈归为“西泠前四家” 。 咸丰十一年(1861) , 杭州毛西堂辑成《西泠六家》印谱 , 即前四家加黄易的弟子陈豫锺和陈鸿寿 , “西泠六家”称谓始于此 。 此时距陈豫锺故世已五十五年 , 距陈鸿寿故世三十九年 。 同治二年(1863) , 胡澍在《赵撝叔印谱》序 , 赵之谦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 , 第一次作出了“浙宗”“浙派”的命名 , 浙派、浙宗名称就此为大家沿用 。 同治六年(1867) , 杭人丁丙辑成《西泠八家印谱》 , 丁敬、蒋仁、黄易、奚冈为前四家 , 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为后四家 , 浙派“西泠八家”的定名才正式确立下来(唐吟方《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 6—7页 , 重庆出版社 , 2006年) 。 除此之外 , 浙派传人还有金农、郑板桥、胡震、张燕昌、杨澥、翁大年、杨大受、陈祖望、以敬、江尊、杨与、吴镢、华复、陆泰等 。
丁敬为浙派鼻祖 , 继之而起者有蒋仁、黄易、奚冈三人 , 三人与丁敬并称“西泠四家” 。 蒋仁(1743—1795) , 本名泰 , 字阶平 , 后因于扬州得汉“蒋仁之印”而易名为仁 , 号山堂 ,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 蒋仁一生清贫 , 孤冷不与世接 。 其篆刻师法丁敬 , 沉着浑穆 , 别具天趣 。 在西泠八家中 , 蒋仁的印最得丁敬精神 , 其篆刻中充满古朴秀逸之气 , 边跋好作长款 , 且多以颜体行楷刻就 , 别有风致 。 蒋仁性情耿介 , 不轻易为人奏刀 , 加之身后无子女 , 故作品流传不多 。 有《吉罗居士印谱》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