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兴味 , 还藏于一种“书写相读”中 。 比如 , 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主编的《中国阅读通史》(10卷本) , 按历史脉络介绍读书在不同时代的方法、理念、风尚 , 包括名人阅读事迹等 , 饶有趣味 。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也值得瞧一瞧 。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则从作家写作的角度 , 谈词汇的选用、语风的确立、章句的形式、内容的架设等 。 思想之花的绽放 , 另有几度华彩 。
不过 , 读书之乐更在于发现文化的魅惑 。 比如卢梭 , 在读老子时 , 我发现卢梭是他的“超级粉丝” , 遂进行“文化横跳” , 透过卢梭参一参西方文化 。 后世送他“启蒙时代巨匠”的桂冠 , 但卢梭从38岁写《论科学与艺术》开始 , 便将自己对文明的反思痛痛快快地倾诉了出来 。 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 钱乘旦先生的《西方那一块土》 , 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可不妨比照 。
于是 , 阅读由惬意悄悄拐入了另一个层面 。
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山不是云
从思想上看 , 卢梭震古烁今 , 而在教育上同样绕不过去 。 《爱弥儿》作为传世经典 , 几乎是必看的 。 近900页皇皇巨著从幼儿期“不会说话的人”、儿童期“感官价值与训练” , 到少年期“身体与思维合拍”、青年期“理性的觉醒” , 系统建构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 。
16岁的年纪 , 卢梭称之为分水岭 。 人在精神层面上“又一次出生” 。 值此青春期 , 生理发育日臻完善 , 但是心智层面波动巨大 。 外表看似成年 , 内里还是稚嫩;叛逆与张扬 , 成为其心理表征 。 倘若把握好 , 孩子终身发展受益 , 反之则可能带来阴影甚至遗憾 。
社会学“大咖”马克斯·韦伯有本书叫《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其中谈及“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 人的所有价值 , 本质是对“意义”的寻找和发现 。 可以说 , 对人生意义的挖掘、拓展和引导 , 是卢梭在陪伴爱弥儿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 。
《爱弥儿》用闲谈式的语言、虚拟化的存在 , 架构了人类在那个时代的理性大厦 , 深深影响了杜威等人 。 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 , 犹如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 , 成为某种教育宣言或提纲 。 陶行知等人后来写《我们的教育信条》 , 与其说效仿 , 不如视为致敬和期待 。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巅峰之作 , 构建了实用主义哲学的教育基石 , 小到词句体例 , 大到结构意向 , 颇难叫人亲近 , 故被读者戏称为“哲学的火焰”“智力的悲剧” 。 初次翻看时早有心理准备 , 不求大彻大悟 , 唯愿日拱一卒 。 后来 , 在读同样晦涩的康德时才得悟:西方哲学的追求极度严密 , 而非文字优雅 。 如此 , 繁句横行 , 术语呼啸 , 加之冗长沉闷 , 阅读自然费力 。
对此 , 我亦享受 , 并戏称为“学问的结界” , 是有心考验后来者的 。 那段时间 , 除去上课我都全身心扑在解读上:读不懂时 , 除了看王承绪先生的译本 , 还找来邹韬奋、林宝山、常道直的版本进行参照 , 其中有直译、意译和演讲笔记 , 多有助益;半通不通时 , 发起了一个网上论坛 , 与人线上“激辩” 。 一次竟至深夜 , “与公瑾交 , 若饮醇醪 , 不觉自醉” , 有心者将辩题、辩文整理后投稿 , 居然得了一枚小奖;若有所悟时 , 则记下点滴心得 , 并持之以恒 , 形成10余万字的札记 。 2014年初 , 我主编出版了小书《“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 , 次年又出版了《杜威教育箴言》 , 可谓收获满满 。
- 江南|李后主与《小雅》的文化精神
- 国画|清晨阅读丨国画48问?学国画必须要懂的基础知识
- 翻译|社会人要懂得阅读空气、听懂潜台词!「你能力很好=那就多做点事」超直白职场翻译年糕上菜
- 清明节|清明节,以铭记致敬先烈,以传承延续精神
- |海报丨清明节,以铭记致敬先烈,以传承延续精神!
- |贵州:祭清明 寻遗迹 弘精神
- |清明节的文化意蕴,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华夏文明的传承根基
- |亲近母语分级阅读书目2022年版发布,原创作品比例明显增加
- 年代|梁晓声:少年时候的阅读,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 地下城与勇士|成功的管理者都有这样一种精神,赶紧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