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军|清明仪式不重要,记忆才重要( 三 )


曾经一位护士同事告诉她上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死亡就是没了 , 消失了 。 妈妈会死 , 爸爸也会 , 奶奶爷爷都会死” 。 孩子不干了 , 晚上不睡觉 , 搂着妈妈不放松 , 第二天不让妈妈上班 , 第三天、第四天还是不让 。 后来我告诉她下次这样说试试:“妈妈现在每天送你上学、接你放学 , 给你买糖果、漂亮衣服 , 晚上给你讲故事 。 有一天妈妈会变成漂亮的天使在天上 , 看着你上学、放学 , 晚上梦里陪你讲故事 , 关注你每一刻成长 , 这就是死亡 。 ”
陈莉:因为家人去世 , 我已经多次跟家族里的孩子谈论过“死亡” 。 我会让他们想想硬币 , 生和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 它们是一起来的 。 我也让孩子去观察一棵树——春天 , 树上的枝叶开始发芽 , 然后变绿 。 秋天到了 , 树叶变黄、掉在地上 。 树叶“死”了吗?它化作了泥土 , 变成养分 。 来年春天树上枝叶又开始发芽的时候 , 有没有它呢?这样的“死亡比喻”孩子们一般很容易听懂 , 也是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 。
宋燕: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 有生就有死 , 自然就是这样流转着 。 对个体来说 , 死亡是必然到来的终点 。 因此要在到终点之前 , 尽可能地体验、欣赏这个世界 。 这样无论什么时候走到终点 , 都可以告诉自己“我好好地活过” 。
伍关于生与死 , 请推荐一部对您最有启发的书籍或影视作品 , 理由是?
路桂军:我的好朋友陆晓娅老师写了一本书叫《我给妈妈当妈妈》 。 当我们的祖辈、亲人垂垂老矣 , 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 , 我们应该学会“给妈妈当妈妈” , 用这种温情反哺自己的长辈 。
陈莉: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故事 。 什么样的情况让他写下“悲欣交集”的绝笔?这四个字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他去世前半个月就能把后事交代得那么清楚 , 连火化时怎么避免虫蚁被烧死烫死都想到了?为什么他去世的时候是“吉祥卧”(右侧卧)而不是像普通人那样躺着呢?……一个人是如何做到那么平静地迎接死亡的?很多人通过电影《一轮明月》对弘一法师传奇而伟大的一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 其中可能有不少人像我一样 , 被弘一法师如此“从容、庄严”的离去而震撼过 。
宋燕:女儿小的时候 , 我给她买过一本《我在另一个世界等你》 。 那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小说 , 讲的是人们死后 , 会在另一个世界里倒着生长 , 从死亡的那个年龄开始 , 越来越小 , 最后重新变成懵懂的婴儿 , 被送回人间开始另一段人生 。 书里讲的是一个意外死亡的女孩 , 在另外那个世界里怀念自己的家人 , 重新体会人生的过程 。 这本书很简单 , 但是非常治愈 , 让人感觉死亡不仅不是可怕的事情 , 而且是人生的补足 。
陆或早或晚 , 人人都将面对疾病、衰老、失能、终点 , 在您看来 , 有什么方式和办法可以面对“死亡恐惧”?
路桂军:正视死亡 , 因为恐惧都来自于无知 。 我们经常问患者:“你相信有另一个世界吗?”90%都说不相信 。 再问:“你希望有另一个世界吗?”90%都说希望 。 有希望就不会绝望 , 不绝望痛苦就会小一些 。 这个世界并不因为我们希望或不希望而有改变 , 那就选择希望 , 能安抚到他内心 , 让他得到平复 。
陈莉:最好的方式就是直面死亡 , 趁自己还有体力、精力的时候好好去寻找答案 。 我们可以去了解前人的思考所得 , 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 。 当你“知道会怎么样”的时候 , 你的恐惧心就开始消除 , 因为你知道应该怎么接受、准备、应对了 。 除此之外 , 宽广的心胸也会有助于接受生老病死 , 当把“小我”放到“大我”里的时候 , 我们的生命也就无限扩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