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花泥也可以插花,两代非遗传承人重现李渔笔下的东方撒艺

“撒”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 , “撒”是一种花材固定方法 , 明清之际 , 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首次提到了这一技法 。
截取数段植物的茎段并将其卡在器皿的端口中 , 端口即被茎段分割成不同形状的孔洞 , 在孔洞中插入花材 , 即可通过撒技法达到固定的目的 。
相较于不环保的花泥、尖锐且沉重的剑山 , “撒”取材简单又环保 。 但由于资料稀缺且难学 , 这项技法很长一段时间仅存于书本之上 。 后经反复推敲 , 得出“撒”的许多制作形式 , 诸如一字撒、十字撒、V字撒、井字撒等 。
一次偶然的“失败”使得传统插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传统插花协会会长张超入了撒艺研究的坑 , 通过实践复原撒艺 , 还独创了很多撒的技法 。
因为对传统插花的热爱 , 如歌花集创始?兼主理?、中国插花撒艺传承?胡晓娃与张超相遇 , 把东方撒艺带到岭南落地生根 。 她将粤剧、木棉花等岭南元素与插花艺术相结合 , 赋予传统插花更多意蕴 。
|不用花泥也可以插花,两代非遗传承人重现李渔笔下的东方撒艺
本文图片

张超、胡晓娃合作作品《幸福花开英雄城》 。
始于热爱
“半路出家”成开门弟子
胡晓娃与插花的故事始于热爱 。
她并不出生于插花世家 , 家人不是医生就是老师 。 1991年 , 从师范院校毕业后 , 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教师 。 由于父亲喜爱楹联 , 几乎每天都会创作一副楹联 , 受此熏染胡晓娃从小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 , 尤其喜爱描写花卉的诗词 。
后来 , 她偶然间接触到插花 , 从此一发不可收 。 那段时间 , 胡晓娃选择停薪保职 , 游历北京、上海、广州各地学艺 , 阅读各个门类门派与插花有关的书籍 。 中华花道、西式花艺、日式小原流 , 那些有名的老师她都去拜访过 , 但一开始“学的都是皮毛 , 没有系统化” 。
|不用花泥也可以插花,两代非遗传承人重现李渔笔下的东方撒艺
本文图片

如歌花集创始?兼主理?、中国插花撒艺传承?胡晓娃在插花 。
妹妹在北京生活 , 母亲时常在北京、广东两边跑 , 胡晓娃在北京的时间多一些 。 有一次胡晓娃在一个展览认识了张超 , 首次接触到“撒艺” 。 正巧2006年张超在北京创立了东方撒艺传统插花学校 , 此后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带着孩子去北京 , 说是“回娘家” , 其实是去学习插花 , 几乎是十次、二十次往北京跑 。 泰斗级插花大师王莲英、秦魁杰 , 好几次见到胡晓娃就问“你怎么又来了” 。
在接触了诸多插花门类后 , 胡晓娃发现 , 相较于西式插花的浓艳、热烈 , 中国传统插花有着古典绘画特有的留白 , 极具意境 。
“插花的技法很有趣 , 但花材背后的文化更吸引我 。 早在隋唐时期 , 传统插花便包含文人插花、民间插花、寺观插花和宫廷插花四大类 。 越去探究 , 就越觉得文化之博大精深 , 可能一辈子都学不透 。 ”在胡晓娃看来 , 插花也好 , 撒艺也好 , 虽然都是匠心工艺 , 但要真正被历史记录下来 , 需要有更为深厚的文化来承载 。
下定了决心 , 胡晓娃决定将传统插花作为主攻方向 , 正式向张超表达了拜师学艺的想法 。 那时 , 张超的师傅王莲英已有80多岁了 , 再拿起剪刀做撒不太方便 , 撒艺的探索实践主要由张超负责 , 但他却很谦虚 , 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开门收徒 。
|不用花泥也可以插花,两代非遗传承人重现李渔笔下的东方撒艺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