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至上主义者,理想化与理想主义的区别( 二 )


目标至上主义者,理想化与理想主义的区别

文章插图
电影《奋斗的乔伊》(2015)剧照 。
对于这个问题,丹麦心理学家斯文·布林克曼给出的答案是:让自己清醒 。
“清醒”的反面当然是“沉睡”或“酒醉” 。换言之,在布林克曼看来,现代人在各种各样“快马加鞭”的“加速主义心灵鸡汤”中已麻痹太久 , 以至于大家已近乎放弃了对“慢生活”的感知力 。我们需要一味新的思想药剂,让我们能够用一种崭新的态度来面对滚滚红尘中的种种喧嚣 。
到底什么是斯多葛主义呢?
需要指出的是 , 布林克曼开出的药方并非前面提到的柏拉图主义,而是流行于希腊晚期与罗马时期的斯多葛主义(顺便说一句,“斯多葛”不是人的名字 , 而是指进行哲学讨论的回廊建筑) 。那么,到底什么是斯多葛主义呢?为何斯多葛主义比柏拉图主义更值得推荐呢?让我们从下面这个具体案例开始讨论 。
现在就设想你已经经过初步的哲学启发,意识到了你的确具有属于自己的生命逻辑,而这一逻辑也正在与金钱逻辑产生不幸的冲突 。举个例子,假设你穿越到了1642年的荷兰,化身为伦勃朗,而且你正受托为阿姆斯特丹的一群有点小钱的市民画群像 。既然花了银子,委托人自然希望他们中的每个人的脸蛋都能在画布上呈现得端端正正;但作为一名有艺术追求的画家,你可不想再画一幅“全家福”式的平庸之作 。相反,你要让这群市民全副武装,出现在昏暗的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上夜巡,用一种若隐若现的色调来表现这整个场景——但这样的构图,必然会让某些委托人的脸蛋淹没在阴影中,使得他很难被亲朋好友所辨识 。因此,这些委托人是不太可能喜欢这个构图方案的 。于是,滋生于你灵魂深处的艺术理念与金主们的托付产生了矛盾 。那么 , 面对这种矛盾,你该怎么做呢?
标准的柏拉图主义者的做法是:坚持心中的理念,且不惜与外部世界全面开战 。因此,一个满脑子柏拉图主义的画家会充满热情地向他的委托人宣扬他的艺术理念,直到后者被他的热情所感染 。不过 , 有点社会常识的人都知道,委托人真正被说服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所以,做理想主义者的代价 , 往往是被残酷的现实抽打得遍体鳞伤 。
目标至上主义者,理想化与理想主义的区别

文章插图
电影《奋斗的乔伊》(2015)剧照 。
不过,还有另一种解决方案,即“存在主义”(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 , 即将残酷世界与个体自由之间的斗争视为一种常态,甚至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调和的 。存在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理想主义依然乐观地认为只要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现实总会按照理想的要求被改造;而存在主义则略带悲观地认为 , 个体被别人误解这一点是很难避免的,甚至就连明日的自己也会误解昨日的自己 。因此,为个体的自由而进行的斗争就带有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悲壮(即不断将巨石推上山顶 , 但由于巨石太重,往往还没到山顶就又滚了下去,然后再从头开始,如此循环往复) 。于是,一个信奉存在主义的画家既不会对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艺术理念抱有期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艺术探索自由——他会不停地画,不停地被批评 , 然后再不停地画,就像那个不断将巨石推向山顶的西西弗斯 。
面对个体与世界的这种张力,斯多葛主义的解决之道既不同于理想主义,又不同于存在主义 。斯多葛主义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 即通过构建一个心灵中的“微宇宙”来对抗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压力 。这里我们一定要重视斯多葛主义与理想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的双重差异:斯多葛主义并没有理想主义这么乐观(即认为世界一定会变好) , 也没有存在主义那么悲观(即认为世界注定会来压迫我),而是认为世界既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 也没你想象的那么坏 。因此,一个具有足够的斯多葛式智慧的人 , 应当能建立起一个大致靠谱的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模型,并依据这个模型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