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枫|专访|石一枫:我们这个时代的辩证法(上)( 二 )


澎湃新闻:北京太大了 , 小说里的食物也能帮人迅速“定位” 。 像《漂洋过海来送你》里主人公吃的东西就和之前作品里的很不一样 , 糖油饼、烧饼夹肉、炒疙瘩 , 好像是胡同人“专属”的食物 。
石一枫:对 , 后来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比较杂糅了 , 全国各地的习惯都有 。 只有住在胡同里的这些人依然保持着老北京的生活习惯 。 我们现在吃炒疙瘩还得去“护国寺小吃” , 今天都还是一个国营饭馆 , 特破 , 但就那有炒疙瘩 。
澎湃新闻:你心目中的京味小说是什么样的?
石一枫:我觉得京味小说有两个标准 。 一个标准是有北京语言或者北京人的独特气息 , 比如北京人说话比较贫 , 有时候他说话不是为了说清一个意思 , 就是为了玩儿 , 为了享受语言的狂欢 。 其实只有在人口密度极高的地方 , 又是没什么正经事儿干的这帮人 , 才会把语言当玩具 。 你看人口密度很低的西北 , 西北人不会把语言当玩具 , 你想玩没人跟你玩呐 。 再看上海 , 人口密度高了 , 但人家忙着上班挣钱 , 人家有正经事儿干 , 只有中国的北方 , 尤其是北京人能把语言当玩具 , 然后天津人、东北人也有这个特点 。 再因为北京是首都 , 把语言变成玩具之后 , 出租车师傅都能跟你谈政治 , 好像什么事我都知道 , 世界大事都是我们家事 , 有这么一个感觉 。
另外一个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标准 , 就是京味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北京的事 , 但它折射的其实是这个时代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 。 北京历来是中国的首都或者文化中心 , 所以它所折射的变化更加剧烈 。 我觉得京味小说有一个传统 , 这个传统就是通过北京去写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世道人心的变化 , 这个挺重要的 。 比如说老舍的《猫城记》是一个启蒙小说 , 写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愚昧 , 《四世同堂》写的是救亡 , 其实老舍写的主题全都不是北京人那点风俗 , 他写的是这个国家在那个大时代的变化 。 然后王朔也是 , 他除了耍贫嘴 , 除了讽刺 , 除了挑战知识分子权威 , 他同时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 , 整个中国迅速从政治社会变成商业社会的那么一个时代变化 。 我觉得王朔特别大的一个贡献在于他写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转折 , 写得特别好 。 你看他的小说 , 典型人物就是一个部队大院的子弟 , 过去是当兵的 , 这种人本应该是国家干部的后代 , 就是预备国家干部 , 但他不去当干部 , 他在街上混 , 混完两年呢 , 他去南方当倒爷 。 这是典型的只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有的变化 。 所以京味小说有一种比较大的社会性的、时代性的眼界 , 从本质上说它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一种创作 。
石一枫|专访|石一枫:我们这个时代的辩证法(上)
本文图片

石一枫第一次写胡同里的北京人 。
澎湃新闻:有没有为这次的小说创作专门做些功课?
石一枫:主要是日常积累 , 到单位以后没什么事就去溜达溜达 , 下班也不溜达 , 就上班溜达 。 其实说实话 , 北京和上海还是有一点不太一样的地方 , 老上海经常做会计师、工程师 , 或者说老师、职员 , 可能还真是文化教育水平高一点 , 工作也好一点 。 但老北京是劳动人民多 , 比如开出租车的 , 卖肉的 , 整个状态比较闲 , 经常一条胡同里有半条胡同不上班 。 一般来说你上班时间进一个小区总觉得那小区挺空的 , 但是你上班时间进胡同 , 会觉得人都挺满的 , 那就是老北京 , 上班少 。 后来 , 胡同里的生活人群也在慢慢地变化 , 大量的老北京人拆迁或者外迁 , 就离开胡同了 , 好多人也住楼房了 , 胡同的房子就租出去 , 所以现在有的胡同里也是三教九流 。 还有的一个人一个四合院 , 那都要不是做了大官就是发了大财 , 基本不是老北京 。 还有的是因为工作方便在胡同暂住 , 交通上可以省一些时间 , 但其实住胡同肯定比住楼房的生活条件差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