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书架上的各种类童书中 , 大部分书的主角都是拟人化的动物 , 有趣的是 , 同样是狐狸 , 在不同作者笔下可能拥有截然相反的特质 。 尽管给孩子的故事都是由成人编出来的 , 但主角如果是“人”似乎就没什么意思了 。 孩子与动物天然就有亲近感 , 那么动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魔力?也许出版于1908年的《柳林风声》可以给出一部分答案 。
这是一本以鼹鼠、河鼠、蛤蟆与獾为主角的系列故事 , 发生在“自然仙境”里 。 最初是作者肯尼思·格雷厄姆为生来就有眼疾的儿子讲的睡前故事 , 后来格雷厄姆以书信的形式继续这个故事 , 最终集结出版 , 成为英国最著名的儿童读物之一 。
这本书在中国不仅经常出现在给小学生的推荐书单中 , 其改编本在英语世界里多达几十个版本 , 包括诗歌、戏剧、图画书、立体书等 。 此外还有人为它编写“续集” 。 2020年在中国图书市场很快登上畅销书榜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就是以《柳林风声》里的四位动物为主角的 。
文章图片
《柳林风声》 , [英]肯尼思·格雷厄姆著 , [英]E.H.谢泼德绘 , 任溶溶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
下面这篇文章以“《柳林风声》中自然与动物的仙境”为主题 , 通过部分段落的解读 , 分析了为什么动物角色在“儿童文学”这一类别里会被如此重视 。 (因《柳林风声》已是公版书 , 文中引用的段落的译文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 , 这一版的插图由E.H.谢泼德绘制 。 )
*下文的作者是桑霓 , 她和专栏另一位作者子葭的专业都是比较文学 , “儿童文学通识课”专栏中的文章来自她们在牛津大学做访问学生时上的儿童文学课 。 每一篇文章都是与教授一对一进行一个多小时的讨论后完成的 , 经历了大量的资料查阅、找思路和列提纲的过程 。 包括“童话故事里的人和动物”“童话的改编与流传”“儿童文学如何在电影中呈现”等 , 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它们真正想表达的意义 。
撰文 | 桑霓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和镜中奇遇记》前言中 ,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彼得·亨特(Peter Hunt)曾提到 , 当我们在谈论“仙境”(wonderland)这一概念时 , 在其乌托邦的含义之外 , 常常忽视了“仙境”这一词形容的也是一片让人们总是充满好奇 , 可以肆意探索的地域 。 首版于1908年的《柳林风声》(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 完美地诠释了“仙境”的地域性含义:在故事中 , 动物角色们四处游荡 , 探索自然的“仙境”并且一同经历不同的事件 , 冒险 , 甚至得到对于生命的深刻领悟 。
文章图片
《柳林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 , 1930年版的封面 。
虽然许多文学批评家 , 包括彼得·亨特自己都曾因为《柳林风声》将动物们拟人化 , 用奇幻和异想天开的方式反讽生活等故事特点对其有所批判 ,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柳林风声》的奇幻色彩和对人类世界的隐喻是其故事的核心特点 。 在书中的自然仙境里 , 作者可以全然自由地发挥想象力 , 创造一个有独特社会体系和世界观的世界 , 甚至是一个理想主义式的乌托邦 , 让动物们在其中不断探索生命的奥妙——而这样的写作形式 , 也被许多批评家认为是“儿童文学”这一文学类别有代表性的特征 。
- |花儿为什么这么美
- 子思|子思:为什么“谎言帝国”无法自己回头?
- 翡翠|没有经过修饰的翡翠,价格反而更高,这是为什么呢?
- 狐狸精|为什么聊斋志异里的狐狸精,总喜欢一贫如洗屡试不中的书生?
- 大学|为什么到一家公司,干两三年有一种想辞职的感觉?这是主要原因!
- 求职|为什么考公务员的人那么多,公务员的待遇如何?
- 摸金校尉|为什么盗墓贼都活不久?难道真的有报应吗?其实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 |春天来了,一定要游正定!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 比亚迪|工厂发万元奖金,还安排相亲,年轻人为什么还“提桶跑路”?
- 烘焙|职业拳击选手的身体素质为什么这么好呢?背后的付出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