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年号来源,日本最初年号( 四 )


对于这个太平洋上的岛国,中国早在秦汉即有记载,但史籍中多称为“倭国” 。而在唐初之前,日本虽多次向中国遣使,但其态度和目的却和后来大为不同 。
“从隋朝到唐朝初期,日本对华遣使时多为政治目的,而且带着一种骄傲态度,甚至是傲慢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小甫说 。
日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国递交的国书中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 。第三次遣隋使国书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王小甫认为,“那些国书中充分表露出,这个岛国欲与中国分庭抗礼的心态 。”
甚至在唐初的公元660年 , 日本遣使向唐朝皇帝提出要求一些小国“每岁入贡本国之朝” , 以显示自己是和中国一样使夷狄臣服的大国 。王小甫认为,这一态度反映了日本对当时中国国力和文化的先进性认识不足 。
井真成入唐时,日本对唐朝文化的认识已经发生改观 。这与一次发生在朝鲜半岛附近的战争有关 。
公元663年,日本试图帮助被唐朝吞灭的百济复国,而在白村江口和唐军大战 。遭遇彻底失败后,日本发现了和中国的距离 。
在朝鲜半岛附近,唐水军首先到达白村江口 。之后,日本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村江,两军遭遇 。当时,日本水兵万余,有1000多艘战船 , 而大唐水军仅有 7000余人,170艘战船 。虽在人、船数量上相差悬殊 , 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 , 最终,“四战捷 , 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 贼众大溃 。”
日本学者森公章在近作《“白村江”之后》里说,“白江战败以后产生的这种冲击余波,如同明治维新和二次大战以后一样,可以说是一个举国奔走引进‘敌国’国家体制和文化的时期 。”
自此以后,日本遣唐使到中国来只是倾力学习唐朝文化,不再向朝廷要求册封,甚至甘心于等同“蕃国”,其国策也由过去的地区政治进取转向了内敛、和平、发展的方向 。
就是在这个时期,年轻的井真成出海,踏上了“衔命远邦,驰骋上国”的路途 。
同在巨船之上的,还有诸多日本工匠,他们是去唐朝学习制造工艺的 。认识到差距之后 , 日本开始迅速转向 , 从制造、建筑到典章制度 , 全面向中国学习 。

日本的年号来源,日本最初年号

文章插图
井真成墓志铭的意义墓志铭显示“日本”国号至少在公元734年以前出现 。这是迄今为止 , 中国发现的唯一有关遣唐使的实物资料,也是最早体现日本国名国号和日本作为国家被承认的国宝级文物 , 对研究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日本 , 汉字词意是“日出之国”,“太阳升起来的地方” 。逻辑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阳是在东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称呼自己的土地为“日本” 。这应该是古代中国人观看东方岛屿的感觉和称呼,被对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鉴 。
战国时代 ,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古代中国还常以“扶桑”来表示日本 。另外,东夷、海东、东洋、东瀛、蓬莱、瀛洲、蓬瀛等称呼也散见于中国典籍之中,可见日本各种名字与中国渊源之深 。
自古以来,东方独大的中国自以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称“中华”、“中国”、“上国”、“天朝大国”,但以“华夷之辨”观念视外族为“禽-兽”,名字用“兽”或“虫”修饰,如“狄”、“蛮”、“戎” 。惟独称日本为“夷”、“倭” , 带个“人”旁 , 使得当时景仰中国的日本人十分高兴,认为中国毕竟把自己当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