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湖水不甜》
另一个惊心动魄的例子 , 是维奥拉·阿尔多内(Viola Ardone)的小说《奥莉娃·德纳罗》(Oliva denaro , Einaudi) 。 故事来自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 也就是意大利第一个拒绝“奉子成婚” , 并对强奸者提出指控的女性弗兰卡·维奥拉 。 故事发生在1960年西西里岛的马尔托拉纳小镇 。 那一年主人公奥莉娃·德纳罗(Oliva Denaro)15岁 。 她就是一个“假小子” , 喜欢学习和掌握生僻的词汇 , 喜欢拼命地疯跑 , 还有和父亲一起寻找蜗牛 , 以及用投石器向那些嘲笑她朋友萨罗的人投掷石块 。 她不喜欢“大姨妈”的到来 , 因为从那一刻起 , 她必须改变以前的生活方式 , 尤其必须保护自己免受男性的伤害 , 完完整整地等到结婚的那一刻 。 奥莉娃并非一个女性主义者 , 她也希望结婚生子 , 过上像母亲和所有朋友一样的生活;但与此同时 , 又有一股变革之火在她体内燃烧 , 也就是向那个以男性为主导 , 强迫她保持沉默和顺从的社会说“不” 。 在遭受凌辱之后 , 传统的压迫制度试图迫使奥莉娃接受侮辱性的“解决措施” , 但她勇敢地奋起反抗 。 奥莉娃的“不”不仅是对一个人的反叛 , 而且是对整个制度、世俗文化和规则的反抗 , 因为这种规则要求女性遵循所有前人走过的道路 , 更不能越界 , 或者是违背男人的想法 。 在这个事件当中 , 女孩的父母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 奥莉娃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女人 , 每天她唯一的念头就是:人家会怎么想 , 会怎么说?她强硬而又难以对付 , 代表着那个传统社会的固有观念: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字、每一个选择都有其不成文的规则 , 必须默默地遵守它们 , 以确保没有人会说三道四;女性必须结婚 , 以免成为老处女;必须生孩子 , 以免被判定为不育;还必须服从 , 不能大声说话 , 更不能做出与社会习俗不同的选择 。 与母亲形象截然不同的 , 是那个以沉默的态度任由奥莉娃·德纳罗自己做决定的父亲 。 他是个典型的农民 , 沉默寡言 , 有时甚至会不知所措 。 或许是出于过分的爱 , 又或者是来自经验的智慧 , 他永远无法彻底反对女儿的决定 。 在女儿心酸的目光中 , 他甚至会变成一个孩子 。 作品中对父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微而又深刻的描述 。 假如说母女关系更多反映了社会对于女孩的压力 , 那么父女的关系更像是某种同盟 。 他们之间那种无声的对话以及隐藏的默契 , 是他们拥有的唯一反抗各种义务和禁忌的武器 , 也是他们唯一的救命稻草 。 时至今日 , 虽然法律已经改变 , 为名誉犯罪和为了掩盖丑闻而促成的婚姻也不复存在 , 但女性所承受的来自社会以及男性的压抑与暴力 , 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改善 。 这就是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 , 某些古老的话题仍然会出现在我们的文学当中 , 而且这些“老生常谈”也仍然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和象征意义 。 假如一半的成员仍然未能完成自身真正的解放与平等 , 那么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
社会的转型
本文图片
《若湖水能笑》
对于意大利人来说 , 小镇生活是他们的根 , 乡土也是意大利当代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 此类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个发生在性格鲜明的个人身上的 , 值得铭记的故事 , 赋予生活在困难与复杂的环境中的人们以尊严 。 这些发生在各个独具特色的地区的故事 , 最终也汇合成为伟大的意大利历史 。 保罗·马拉古提(Paolo Malaguti)的小说《若湖水能笑》(Se l’acqua ride , Einaudi)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作品聚焦的是自上世纪60年代末就穿行于迷宫般的威尼斯运河和潟湖的平底驳船 , 尤其是驾驶它的船夫 。 对他们中间的一些人来说 , 这是一份工作 , 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一种沉重的遗产 。 这是一个由潟湖和河流组成的古老世界 , 由其不成文的法律和传统作为主导 。 主人公甘贝托代表了出生在1965年的那一代青少年 。 作为家里的男孩 , 他遵照祖父的意愿放弃学业 , 继承了“特雷西娜号”和这项传统的职业 。 1966年 , 发大洪水的那年 , 甘贝托在他祖父卡隆那里学会了用桨生活 。 驳船船夫是一个古老的职业 , 但河水并不能为他们的生活提供稳固的保障 , 所以许多男人被迫在大工厂当工人 。 甘贝托驾驶着“特雷西娜号” , 穿梭于码头、小酒馆、风暴、大海和潟湖、圣马可广场的钟声 , 以及沿途相遇的女孩中间 , 感觉自己是无敌的 。 然而很快 , 他就无法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 。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发生变革的年代 , 厕所进入了居民的住所 , 电视是最令人垂涎的物品 , 发动机取代了马拉拖船和划艇 。 虽然河流还在遵循着自身的涨落规则 , 但社会正在义无反顾地走向现代化 。 甘贝托一只脚踏在“旧世界” , 另一只脚则踏在新世界 。 船夫这个产业逐渐“夕阳西下” , 但接替这个职业的是一个年轻人 。 作品选择年轻人作为故事的主角 , 正是要将社会的进步与青年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 , 从而为沉重的社会转型赋予青春的活力与希望 。 在小说的封面上 , 迷人的黄昏时刻 , 一位老年人在船头划桨 , 一名少年坐在船尾 。 这样的画面希望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 正是两代人之间的交替 。 主角甘贝托是社会转型的见证者 , 承担着新旧文化之间的过渡 , 但尤其是连接 。 面对来势汹汹的消费社会 , 老的一代满怀惆怅与伤感 , 而年轻人却充满憧憬与希望 。 只不过 , 青年人不应该成为老一代的掘墓者 , 而应该完成新旧之间的传承与连接 。 这种连接同样体现在以大量对话构成的流畅叙事上面 , 而对话中方言术语和短语的使用 , 也为作品增加了色彩 , 使得人物和场所 , 个人形象和社会背景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使用 , 同样是那个仍然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 如同作为小说核心的年轻人一样 , 都伴随着社会的成长与进步 , 而且传递给读者一种积极的讯息 。
- 文学|你并不需要任何建议|麦田信箱
- 冯恩昌|冯恩昌:?我家的“小院文学交流”
- |中国作家协会举办首次中国—拉美国家文学论坛
- |搭建创新型校园文化平台,江苏举办“凤凰校园文学基地”授牌仪式
- 宠儿|非洲为何近年来成为世界文学宠儿?
- 文学|川端康成逝世50年|“过气作家”川端康成
- 传承|【创作空间】《乡土文学》选粹:《平遥推光漆艺赋》
- 文学|厦门“白鹭女神”是什么样的?故事请您来讲~
- 传统|“Z世代”引领网络文学风尚
- |中国作协举办首次中国-拉美国家文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