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清 石涛 山水
这个“天蒙”在石涛看来 , 就是山川的本然之理 。 中国哲学认为 , 天下万物各有其形 , 然皆统之有元 , 本于一理 , 如郭象所云:“其形弥异 , 其然弥同 。 ”天地何参差 , 一理统贯之 。 石涛深得中国哲学之精义 , 其天蒙也就是山川万物之本然 , 或即他所说的山川之理 , 他的所谓“理”并不可诉诸概念表达 , 而是天地的元化精神 , 他说:“书画非小道 , 世人形似耳 。 出笔混沌开 , 入拙聪明死 。 理尽法无尽 , 法尽理生矣 。 理法本无传 , 古人不得已 。 ” 理为不可用概念致诘之道 , 不得已而言理 。 他有时用“质”来表现这个理 。 《画语录·山川章》:“得乾坤之理者 , 山川之质也;得笔墨立法者 , 山川之饰也 。 知其饰而非理 , 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 , 其法微矣 。 是故 , 古人知其微危 , 必获于一 。 一有不明 , 则万物障 。 一无不明 , 则万物齐 。 画之理 , 笔之法 , 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 。 ”山川是“质”和“饰”的统一 , “质”本而“饰”末 , “质”就是理 , 或者是“天蒙” 。 “质”为一 , “饰”为万 , “质”为万物之本然 , “饰”为山川之纷纭形式 , 万物归于一理 , 一本胎生万物 , 所以石涛有“一理才具 , 万理随之”之论 。
正因“天蒙”为山川之本、原、理、质 , 所以石涛认为 , 画家作画要体悟山川而极其理 。 石涛说:“画法不参 , 须知形式之拘泥;蒙养不齐 , 徒知山川之结列 。 ”“ 蒙养不齐”的“齐” , 如庄子齐物之齐 , 即齐同万物 , 归化蒙养 , 直入山川之性 。 如果不能深入天蒙 , 则心只在“山川林木之内” , 而“徒知林木之结列” , 不能“ 精神驾驭于山川林木之外” 。 所以他说:“丘壑自然之理 , 笔墨遇景逢源;以意藏锋转折 , 收来奇趣无边 。 ”
本文图片
清 石涛 山水
二、鸿濛——蒙养与一画之关系
石涛引入蒙养概念 , 是为了深化他的一画学说 , 他的蒙养从一个角度言之就是元气 。
他在一则题画跋中谈到了蒙养的问题 , 他说:“写画一道 , 须知有蒙养 。 蒙者 , 因太古无法;养者 , 因太朴不散 。 不散所养者 , 无法而蒙也 。 未曾受墨 , 先思其蒙;既而操笔 , 复审其养 。 思其蒙而审其养 , 自能开蒙而全古 , 自能尽变而无法 , 自归于蒙养之大道也 。 ”
本文图片
清 石涛 山水
这一则题跋深化了《画语录》第一章的内容 。 《画语录》开章云:“太古无法 , 太朴不散 , 太朴一散 , 而法立矣 。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 一画者 , 众有之本 , 万象之根 , 见用于神 , 藏用于人 。 ”
对照这两段话 , 我们可以看出 , “太古无法 , 太朴不散”是先于一画的 。 “太古无法 , 太朴不散”是道 , 是无 , 但它是不是绝对的空寂无有 , 而孕育着有 , 所以有一画之生 。 太朴太古和一画的关系 , 就如同《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门”和“生灭门”二者的区别 , “真如门”是不生不灭之性 , “生灭门”是生灭无成之变 , 真如是一心之体 , 生灭是一心之用 , 二者融通一体 , 不可分割 。 “太古无法 , 太朴不散”就是体 , 是绝于对待的 , 超越时间和空间 , 而一画是用 , 是无中之有 , 石涛喜欢用种子的概念 , 如果说“太古无法 , 太朴不散”是孕育着生命的大地 , 那么 , 一画就是这大地中出现的第一粒生命的种子 , 一画就是他的情性种子、笔墨种子 。
- |开封市理事厅街小学:春和景明时光好 正是阅读好时节
- |南京市科协科普图书推荐: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 孟立|阅读是避难所 是能量供给处
- |世界读书日|清远:营造全民阅读的书香氛围
-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 线上阅读、电子书越来越受欢迎
- 沙迦|第13届沙迦儿童阅读节将在5月11日回归
- 来袭|第三届“全民阅读 与知同行”阅读挑战赛来袭,开启知识仓储,挑战最强大脑!
- 世界花卉大观园|千亩花海万本书 世界花卉大观园首届“妙笔生花”阅读节大幕将启
- 瘸腿|用爱和知识照亮人生
-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探营 感受“在大地上阅读”般的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