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患抑郁症,26岁出书后自杀:去世5年,林奕含仍在被怀念( 四 )


——吴学峰(台湾文学研究者)
对于林奕含的死 , 台湾文学研究者吴学峰直到今天仍然觉得惋惜 , “这本书的生命力是强的 , 超出我的想象 , 我以为就那两年差不多了 , 没想到现在还有人讨论 。 ”
吴学峰自称“不知名学者” , 在盐城一所二本大学教中文 。 五年前 , 他写了一篇论文 , 探讨林奕含对张爱玲文学的继承 。 当时他正在中国台湾访学 , 读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林奕含的访谈文字后 , 立刻意识到 , 林奕含的写作 , 是对张爱玲写作的继承 , 这本书在他的研究范围内 。
吴学峰把林奕含安置在张爱玲写作的脉络里 。 他觉得 , 老派作家对张爱玲的模仿 , 还在张爱玲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男女情爱的阶段 , 林奕含是接续《小团圆》写的 , “那种心理刻画的深度 , 时空跳跃的叙事方式 。 ”
|17岁患抑郁症,26岁出书后自杀:去世5年,林奕含仍在被怀念
本文图片

2017年 , 吴学峰开始动手写那篇论文时 , 没有相关文献可以引用参考 。 直到现在 , 知网上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相关的文学研究也不超过五篇 。 有趣的是 , 吴学峰的这篇《张爱玲与胡兰成的角力——论“张派”女作家及林奕含的文学书写》 , 引用量是1 , 下载量是1073 , 用他的话说 , “一个不知名学者难以达到的下载量” 。
林奕含从小便熟读张爱玲的小说 , 甚至可以背诵 。 成年后 , 她试图摆脱张的影响 , 刻意不看华语作家 , “像暴食症一样读翻译书” , 但她从未真正远离张爱玲 , “张爱玲依然是我的宗教 。 ”
别人教她“好好生活” , 她想到张爱玲写银娣——“也许十六年前她吊死了自己不知道”;她跟好友在咖啡馆聊起吃药的副作用 , 她引用张爱玲“长的是磨难 , 短的是人生”;吞药自杀被送救护车送到台北医院 , 护理师帮她卸指甲油 , 护理师的手好暖 , 去光水好冰 , 她心里冒出的第一句话:“凉的凉 , 烫的烫” 。 那是她第二次尝试自杀 , 被救了回来 。
林奕含认为自己作为读者 , 是“姨太太式”的 , 阅读观点的座标是以张爱玲为轴心展开的 。 她读胡兰成的《中国文学史话》 , 褒赞其文字的精妙独到 , 但“不能忘记这是伤害了张爱玲的那个胡兰成” 。
“我有两年没有读一点张爱玲 , 上大学的一年半也只读了两本 。 不如说 , 我大量阅读‘其他人’的作品 , 是对张一种最深情的回避 。 ”林奕含生前自述 。
吴学峰认为 , 90年代以后 , 中国台湾的“张派”女作家带着张爱玲“影响的焦虑” , 努力摆脱对张爱玲有意与无意的模仿 , 逐渐各擅胜场 , 走出自己的书写之路 。 作家林俊颖甚至定论说:“进入90年 , 张腔在台湾文学后继无人了 。 ”
台湾文学界开始集体告别张爱玲 。 1995年 , 新女性主义作家代表李昂甚至举办了一场“告别张爱玲座谈会” , 劝告包括自己在内的女作家“不要钻张爱玲小说的死胡同” 。 而另一位台湾女作家朱天文 , 拒绝出席纪念张爱玲的座谈会 。
吴学峰觉得:“这种转向 , 有意或无意地落入了胡兰成的框架 , 其实也就是男性审美的框架之中了 。 ”他批评胡兰成的性别观念 , 虽然他肯定了女性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地位 , 但“他拔高女性地位是有限制和附加条件的” , 他看似对女性宽容 , 但某些角度 , 是为他自己的行为做辩护 。
关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文学价值 , 更具话语权的学者名家们都留下了一个言说空间 。 王德威2017年接受媒体采访 , 被问到对这本书的看法 , 他回:“文学与自杀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 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个脉络 。 现在林奕含的作品受到关注 , 是因为眼前这个事件的耸动性 , 是新闻效应的一部分 。 之后这部作品能不能够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 , 我想我们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