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2017年4月27日 , 年仅26岁的作家林奕含自杀身亡 , 留下遗言“请记得我可爱的样子就好了” 。
这件事已经发生整整五年了 。 17岁 , 在被她形容“美得像秃树的手指上最后一片半黄半绿叶子”的时候 , 她患上抑郁症 , 从此偏离一个人本该有的生活 。 25岁 , 她开始动笔写那本酝酿已久的小说 , 人们最终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读到了她的人生 。 这本书的内页上写着“改编自真人真事” , 讲述了一个女孩子爱上诱奸犯的故事 。 小说出版后 , 朋友说她“下到太深渊的地方 , 现在还没有回来” 。
就像在一个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 , 五年过去了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仅在中国大陆销售量就突破一百万册 。 毫无疑问 , 它是过去五年华语文学里的一部现象级小说 。
有那么一批仍在悼念她的人 , 他们在互联网遍地搜索她的痕迹 , 探讨她爱读的书、爱看的电影 , 一人一笔 , 勾勒她的形象 。 他们为她手写信、画画、制作视频 , 一起吃蛋糕 , 为她庆生 , 像她还活着一样 。
一个书迷写:“奕含的作品 , 让我联想到软糖、马卡龙之类的甜点 , 那是需要大量砂糖又高温熬煮出来的东西 , 其实是愤怒 , 奢侈又被赋予甜美幻想的矛盾组合 。 ”林奕含的好友美美在网上说:“她死了 , 她在休息 , 她已获得平静 。 ”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房思琪 。 我探访了林奕含的朋友、图书编辑、文学研究者、读者 , 尝试寻找一个答案 , 当我们怀念林奕含的时候 , 我们在怀念什么?
撰文丨张洁琼 编辑丨金赫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1
一开始想跟别人说些什么 , 内心期盼更多人能好好记得奕含 , 也是我处理对奕含无法割舍的爱的方式 , 不说些什么 , 一个人 , 太苦了 。 我和奕含相识的时间不满五年 , 而今她已经离开五年了 。 奕含写过一篇文章 , 《家屋》 , 文中妈妈不论在与谁谈论 , 开口都是“我爸爸中风了” , 我这些年来也在做相同的事 , 情不自禁告诉每一个认识我的人“我最好的朋友自杀死了” 。 没有保持沉默 , 应该是无法保持沉默 。
——美美(林奕含好友)
美美是林奕含生前最好的朋友 , 是她的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以外 , “第一个没有开口却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朋友” 。 她们会一起玩美美养的小猫、互相讲笑话 。 林奕含去世后 , 美美创建了一个Facebook账号 , 专门用来纪念林奕含 。 而她自己至今仍饱受抑郁症困扰 , 收到我的信息 , 她发来邮件:
“我的状态不佳 , 指的是生病以来 , 与人面对面交谈都非常迟钝 , 我私心不想暴露自己的弱点 , 尤其要谈的是奕含 , 更不愿表现不好 , 对话之中若有思虑不周我会无限遗憾 。 ……我们以信件来交流 , 你觉得好吗?”
美美告诉我 , 她跟林奕含第一次见面是在台湾政治大学的新生说明会 。 她们都没有参加学校举办的营队 , 所以比其他人早入场 , 学长说在场唯二的大一新生可以先聊一聊 , 美美在林奕含旁边坐下 , 她依稀记得奕含穿了白色上衣 , 和一条浅色的蛋糕裙 。 她们聊起喜欢的电影 , 奕含介绍了侯麦 , 美美喜爱电影却不认识侯麦 , 奕含为美美在笔记本写下了侯麦的名字 。
后来 , 林奕含从台湾政治大学休学 , 她们用通讯软件联络 。 美美每天都同她说话 。 2016年2月26日 , 美美第一次收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初稿 , 一万多字 。 “奕含说觉得练习到一个程度了 , 找到说话方式 , 遂决定开始写构思了7年左右的长篇 。 ”美美说 。
- 尘肺病|截至去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性尘肺病患者91.5万人,现存活患者约45万人
- 老人|为什么要庆祝一个217岁老人的生日?
- 薪酬|薪酬体系设计拍脑袋,凭感觉?做好体系架构不为公司发展留隐患!
- 超越|17岁前她从未上学,后来成为博士,谈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和超越
- |大爷钓鱼看不见鱼标 去医院一查原是患上白内障
- |张晓勇:17岁以理科状元上清华,回乡做保安,从不参加同学聚会
- 工作|胸怀国之大者 增强忧患意识 勇于担当扎实做好地方外事工作
- 翻译|知名教授这样分析,未来10年这3类职业将消失,学生要防患于未然
- 尤里·普里亚德科|风景如画|17岁开始独立绘画,一直居住于基辅的乌克兰画家尤里
- 社区|那些隐秘而闪耀的孤独症患儿的遐思,为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