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中国艺术的“古意”(14)


中国艺术家将衰朽和新生残酷地置于一体 , 除了突显生命的顽强和不可战胜之外 , 更重要的则在于传达一种永恒的哲思 。 打破时间的秩序 , 使得亘古的永恒就在此在的鲜活中呈现 。 艺术家在其中做的正是关乎时间的游戏 , 古是古拙苍莽 , 秀是鲜嫩秀丽 , 古记述的是衰朽 , 秀记述的是新生 , 古是无限绵长的过去 , 秀是当下即在的此刻 。 同时 , 在苍古之中寓以秀丽 , 秀丽一点 , 苍莽漫山 , 一点精灵引领 , 由花而引入非花 , 由时而引入非时 , 由我眼而引入法眼 , 念念无住 , 在在无心 。 这正是中国艺术最精微的所在 。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 有删节)
朱良志 | 老境、枯境、古境
中国艺术|中国艺术的“古意”
本文图片

拙 , 不是笨拙 , 而是不争 , 淡去欲望 , 荡尽风烟 , 解除知识的葛藤 , 扫去论辩的企望 , 在没有机心和机巧的心灵中 , 泊然自处 , 完然自足 。 巧是分别境 , 拙是大全境 。 大全之境 , 无对待 , 无冲突 , 平淡天然 , 自在呈露 。
唐代《赵州录》有这样的记载 , 有僧问:“二龙相争时 , 如何?”赵州从谂大师回答说:“老僧只管看!”这个“只管看” , 不是做一个看客 , 而是去除一切争锋的欲望 , 平和自处 , 淡然天真 , 所谓“不忮不求 , 何用不臧”!这就像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 , 故无尤 。 ”老子认为 , 水具有最高的智慧 , 柔弱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 水的智慧 , 是一种无争的智慧 。 在道禅哲学看来 , 天尊地卑之说起 , 而天地无安;君子小人之别出 , 而人无宁处 。 人有分别心 , 必引是非起 , 于是 , 人内在的平衡被打破 。 道禅哲学提倡拙 , 在于回归内在生命的和谐 , 这样的和谐不是儒家温柔敦厚、过犹不及的协调 , 而是无冲突的和谐 , 其核心在于创造“天和”的境界 。
《庄子·达生》所载呆若木鸡的故事 , 表达的也是荡去机锋的思想:“纪渻子为王养斗鸡 。 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曰:未也 , 方虚而恃气 。 十日又问 , 曰:未也 。 犹应向景 。 十日又问 , 曰:未也 。 犹疾视而盛气 。 十日又问 , 曰:几矣 。 鸡虽有鸣者 , 已无变矣 , 望之似木鸡矣 , 其德全矣 , 异鸡无敢应者 , 见者反走矣 。 ”没有争斗的欲望 , 则得“德全” , 在愚钝中恢复自然淳朴状态 , 善斗者不斗 , 淡去争斗之心 , 故能立于不败之地 。 庄子反对人世间无情的争夺 , 他认为 , 争执由知识起 , 争执起 , 而大全破 。 他说:“名也者 , 相轧也;知也者 , 争之器也 。 二者凶器 , 非所以尽行也 。 ”其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 没有是非之心 , 就没有争斗 , 与天地同在 , 在天和的境界“休”乎性灵 。
禅宗发挥大乘佛学的平等觉慧 , 强调平常心即道 。 所谓平常心 , 就是没有争夺的无分别心 。 这和道家所谓拙的智慧颇契合 。 禅门以“有诤则生死 , 无诤则涅槃”为要道 , 强调大道无对 , 诸法平等 。 “世上峥嵘 , 竞争人我” , 一切冲突便由争起 , 平常心 , 就是将人从内在幽暗的冲突中拯救出来 。 春有百花秋有月 , 夏有凉风冬有雪 , 若无闲事挂心头 , 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此之谓拙境 。
中国美学重视这拙境 , 以下的观点便与此有关 。
(一)老境 。
中国艺术推崇老境 , 画家说:“画中老境 , 最难其俦 。 ”画以老境为至高境界 。 园林创作以老境为尚 。 清袁枚说 , 他的随园最得老趣 。 老境为书法之极境 , 南唐李后主是一位书法家 , 他说:“老来书亦老 , 如诸葛亮董戎……以白羽麾军 。 不见其风骨 , 而毫素相适 , 笔无全锋 。 ”老境将机锋荡尽 , 唯存平和 , 如诸葛亮用兵 , 不动声色 。 董其昌说 , 书法的极境是“渐老渐熟 , 乃造平淡” 。 书法的老境 , 即平淡的拙境 。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近闲师浮屠氏 , 一死生 , 解外胶 , 是其为心 , 必泊然无所起 , 其于世 , 必淡然无所嗜……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 。 ”在韩愈看来 , 僧人书法家高闲的艺术 , 就得淡然天真的老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