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中国艺术的“古意”( 十 )


我在阅读陈洪绶的画和诗时,能强烈感觉到这“一点嫣红”的作用 。 给我印象极深的是他对红叶的偏爱,他的画和诗中似乎有永不消逝的红叶,这可以说是他精神生命的导引 。
红叶题诗,红叶不扫待相知,中国诗人艺术家对红叶有特别的情愫 。 园林营建中,总是有这温情的叶,流水假山之侧,云墙绵延之间,忽然有一点两点红叶飘出,艳艳绰绰,动心摄魄 。 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尤多见 。 然而,霜叶沿阶贴乱红,红叶的浪漫是血色的浪漫,她是衰朽前最后的绚烂,一如残阳如血,为何人们如此挚爱?
陈洪绶几乎视红叶为生命 。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特意记载一件小事:“铁佛寺在堡城,本杨行密故宅,先为光孝院僧伽显化第二处,方丈内有梅三株,中一株兼三色,远近多红叶 。 诸暨陈洪绶,字章侯,尝携妾净鬘往来看红叶,命写一枝悬帐中,指相示曰:‘此扬州精华也 。 ’”
对于老莲来说,这件小事意义可不小 。 红叶是扬州的精华,也开在老莲艺术的天地中 。 他的高古的画,总透着一种生命的殷红 。 他有诗说:“红叶何时看,霜风起梢头 。 ”此诗作于国乱后,当时故乡正在“毒暴”——凌辱之中,他在山中,友人来见,深夜酒后,在“良夜况深秋”的时刻,他竟然惦记起家乡园中的红叶,那是他生命的希望 。
他有诗说:“达人小天下,何事载虚名 。 文字真难识,升沉不可评 。 红莲开数朵,翠羽叫三声 。 还有余愁不,偕君桥上行 。 ”红莲开数朵,翠羽叫三声,驱散了愁怨,也叫醒了自己 。 他喜欢这被“叫醒”的感觉 。 这位生活的末路狂徒,至少不是一位装睡而无法叫醒的人 。 茫茫人世,不装睡,怎安生! 然而,因为装睡,蒙混着过活,获得片刻苟且,不知不觉间真的昏昏沉沉地打盹去了——一个盹一辈子就过去了 。 他不愿过这样的日子 。
老莲在国乱后,遁迹空山,有“悔迟”之号 。 悔不当初,后悔落入红尘,后悔自己种种荒唐,甚至后悔自己还活着——他的老师、挚友,在国破后,一一自杀离去,而他还顶着个肉身 。 此号之因缘极复杂,非老莲本人,不能解 。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此号根本含义在表达一种深深的愧对生命、愧对自我的忧伤 。 他的悔迟——不仅后悔,而且后悔太晚了,无法挽回了,丧失的东西太多了,那样的清晨,那样的月色,那样的山花烂漫,那样的悠悠白云,都这样爽失 。 一场灾难之后,人类所积累的东西几乎一扫而光,在精神的废墟中,帮助他更容易找到生命的方位 。 他要寻找真正属于自我的生命风华 。 人的存在如此蜷曲,他要伸伸腿脚,不能这样太憋屈地存在 。
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听吟图》,未系年,款“老莲洪绶”,当是老莲逝世前不久的作品 。 这类画一视即为“老莲造”,自生人以来,未之有也 。 其中滚动着桀骜、勃郁和顿挫,正所谓才华怒张,苍天可问 。 图画两人相对而坐,一人吟诗,一人侧耳以听 。 清吟者身旁,有一爿假山形状奇异,盘旋而上,上如悬崖,绝壁中着一颜色暗淡的锈蚀铜器,中有梅花一枝,红叶几片 。 听者一手拄杖,一手依着龙蛇游走般的树根(这是老莲的“袖里青蛇”) 。 画风高古奇崛,不类凡眼 。
他有诗云:“何必人生必有邻,青波红树更相因 。 严城画角驱寒日,孤馆茶香留野云 。 老去故人伤聚散,将来笔墨亦沉沦 。 酒酣技痒难收拾,又对秋林写我真 。 ”青波红树,是他的生命依托,是他的“真”世界 。
不仅在国乱后,他的生命中一直潜藏着这样的期许 。 如其《归来》诗,初读以为是一精神不正常人的呓语,细绎却见周章:“风雨长江归,都无好情绪 。 乃读伯敬诗,数篇便撤去 。 酒来不喜饮,人问不欲语 。 忧乐随境生,处之易得所 。 冒雨开蓬观,红树满江墅 。 觅蟹得十鳌,痛饮廿里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