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心学“易简”工夫三部曲( 五 )


此集义所生与义袭而取之者之所由辨 , 由仁义行与行仁义者之所由分 , 而曾子子夏之勇 , 孟子告子之不动心 , 所以背而驰者也 。 《书》曰:“钦厥止 。 ”不知所止 , 岂能钦厥止哉?又曰:“安汝止 。 ”不钦厥止 , 岂能安汝止哉?汝初信问读《易》之法 , 诚知所止 , 则其于往训如归吾家而入吾门矣 。 [1](卷一《与邓文范》)
之所以对《艮》卦如此青睐 , 是由于《艮》卦卦义可以帮助阐明其心学的人生境界 。 年轻时他就因对伊川《易传》解《艮》卦的不满而悟“无我、无物”的“艮背行庭”之旨:
复斋看伊川《易传》解“艮其背” , 问某:“伊川说得如何?”某云:“说得鹘突 。 ”遂命某说 , 某云:“‘艮其背 , 不获其身’ , 无我;‘行其庭 , 不见其人’ , 无物 。 ”[1](卷三十四《语录》上)
他后来每以此评论一些理论问题 , 如:“人生而静 , 天之性也 , 感物而动 , 性之欲也 , 是为不识艮背行庭之旨 。 ”[1](卷三十四《语录》上)
并以此为传道教人的密旨 , 据《语录》载:傅子渊请教 , 乞简省一语 。 答曰:“艮其背 , 不获其身;行其庭 , 不见其人 。 ”[1](卷三十四《语录》上)
先生于门人 , 最属意者唯傅子渊 。 初子渊请教先生 , 有艮背、行庭、无我、无物之说 。 后子渊谓:“某旧登南轩、晦翁之门 , 为二说所碍 , 十年不可先生之说 。 及分教衡阳三年 , 乃始信 。 ”[1](卷三十四《语录》上)
“艮背行庭 , 无我无物” , 既是象山的工夫 , 也是由此充实和达到的心学人生境界 。 艮背行庭之旨就是要通过克去己私 , 存养“大体” , 满心而发 , 达到“宇宙便是吾心 , 吾心即是宇宙”的天地一体境界 。 在此境界中 , “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 , 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 ”[1](卷三十六《年谱》)这种境界 , 陆九渊在一份《易》卷中有详细的阐发:
涤人之妄 , 则复乎天者自尔微;尽己之心 , 则交乎物者无或累 。 蓍卦之德 , 六爻之义 , 圣人所以复乎天交乎物者 , 何其至耶 。 以此洗心 , 则人为之妄涤之而无余 。 人妄既涤 , 天理自全 , 退藏于密微之地 , 复乎天而已 。 由是而吉凶之患与民同之 , 而已之心无不尽 。 心既尽 , 则事物之交 , 来以神知 , 往以知藏 , 复何累之有哉?[1](卷二十九《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这是对《系辞》中“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一句话的阐释 。 陆九渊认为卦之德和六爻之义在于去人欲、复天理 , 如此才能使本心发扬广大 , 与宇宙万物为一 , 就不会使心为外物所沽没 ,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尽心 , “尽其心者 , 知其性也 。 知其性 , 则知天矣 。 ”[3](《尽心上》 , 第301页)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 , 就会“来以神知 , 往以知藏” 。
这种境界 , 已将天人、物我、心理、道事打成一片 。 所以“道外无事 , 事外无道”就成为其心学的重要观点 , 《语录》开头第一句就是:“道外无事 , 事外无道 。 先生常言之 。 ”[1](卷三十四《语录》上)
他也常以此来教育弟子:
道外无事 , 事外无道 , 向尝以智愚、贤不肖、过不及之说布复 , 想洞然无疑于此矣 。 《诗》称文王“不识不知 , 顺帝之则” , 康衢之歌尧亦不过如此 。 《论语》之称舜禹曰:“巍巍乎有天下 , 而不与焉 。 ”人能知与焉之过 , 无识知之病 , 则此心烱然 , 此理坦然 , 物各付物 , 会其有极 , 归其有极矣 。 所过者化 , 所存者神 , 上下与天地同流 , 岂曰小补之哉?不然 , 则作好作恶之私 , 偏党反侧之患 , 虽贤者智者有所未免 , 中固未易执 , 和固未易致也 。 [1](卷一《与赵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