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五 )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本文图片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本文图片

冯果川的建筑公开课与儿童建筑搭建课
邵:冯老师给儿童出的书里包括专业知识吗?
冯:当然有知识 , 但是知识的浓度并不高 。 儿童建筑书是种子 , 里面的知识点到为止 , 不去展开 , 儿童读这些书可能自己就会接纳这些种子 , 也许很多年后其中一些种子会发芽 。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本文图片

书名:《一住一万年》(全3册):《远古人类的居所》《古代人类的居所》《现代人类的居所》 。
内容:主要给儿童讲一万多年以来人类居所的变化 , 由童筑文化联合读库推出的中文原创系列图书 。
作者:冯果川、张莉
邵:我天然地会觉得知识是用12345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 所以我更在意的是对知识的论证以及在既定知识经验或者知识范畴之内的一种新思考 。 比如我们思考这个时代的建筑收获是什么 , 或者我们贡献给这个时代的思想是什么 , 而不是我们看到知识后对其来源进行分类 。
大家都在原来的知识架构里去做新的思考 , 这个线索就出来了 。 我觉得建筑师是有灵魂、有心灵、有思考力的 , 现在大部分人没有这三项 , 只是把自己工具化了 。 知识的不断丰满来自于不断的重新审视和定义 。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本文图片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本文图片

儿童建筑绘本内页及冯果川部分手绘插图
冯:所以你的访谈就像一个挖掘工作 。 也许你访谈的一些人对某些事情并不会觉察 , 但你通过不断追问 , 可能会逼着他去觉察一些事情 , 从而挖掘出这个人的一些特质 。
邵:有一部分建筑师 , 他们是愿意把自己抛出来的 , 哪怕是有瑕疵或者是不完整都没关系 。 但还是有百分之六七十是自己包装过的 , 他坐下来就知道要给你什么 , 我不喜欢那样的 。 我要的是我眼中的冯果川 , 不是你准备好的冯果川 , 这样才有价值 。 不然说来说去还是那套话就没意思了 。 所以哪怕只有一丁点不同 , 我都很知足 。
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 , 做建筑和做人是一样的 。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本文图片

建筑档案对话现场-冯果川(左)邵兵(右)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本文部分图片由冯果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