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本文图片

我们经历了一个大时代的“建筑生产” , 建成了大规模城市化 , 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中国人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迁徙 。 在这个过程中 , 速度太快 , 我们实现了建筑在量上的成就 , 但是忽视了建筑的质 , 致使我们顾不上思考建筑存在意义与价值 。 那么 , 当下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是不是我们给时代和自我造了一个“牢笼” , 并把自己和中国当代的建筑放置其中?
建筑已死?
建筑师已死?
邵兵(建筑档案主编 , 以下简称“邵”):近几年我去过很多地方 , 看过很多建筑 , 我越来越产生了一种疑惑——那是建筑吗?如果我要为自己安家 , 我肯定不想住高层的房子 , 我也不喜欢城市高密的生活节奏 , 但是我又不可避免身在其中 。 建筑仿佛成为了一个壳 , 仅仅是一个壳 , 所以我觉得建筑已死?我想听听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
冯果川(筑博设计执行首席建筑师 , 以下简称“冯”):我觉得建筑师“死”了 , 但建筑学没死 。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 , 在现代建筑脉络里 , 建筑师曾给人地位很高、能力很强的印象 , 很多最伟大的艺术家本身就是建筑师 。 以前的中国一直到五六十年代 , 建筑师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但是近几十年来 , 我觉得在世界范围 , 建筑师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本文图片

分散的建筑学-冯果川
在中国 , 我认为建筑师的作用一直是非常微弱的 。 中国有没有过建筑师?可能在1949年以前有吧 , 1949年以后飘摇不定 , 经过反右运动、文革的冲击 , 在当代我觉得基本上是没有建筑师的 。 国内许多建筑师甚至都不具备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创作能力 。 建筑师本来是人中精英 , 但实际上在现在中国这个环境里面 , 建筑师连个人都算不上 , 所以可以说是“死掉了” 。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本文图片

冯果川在一席演讲现场
邵:从建国或者改革开放以来 , 那么我们给予的是建筑生产还是建筑创作呢?
冯:有建筑创作 , 但很多都是伪的 。 我觉得中国有少量出色的建筑师存在 , 只不过他们在大众媒体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做一些事情 。 比如谢英俊 , 他做的一些工作像是真正的建筑师 , 但他在大陆的影响很低 , 完成的项目也不是很多 。 但是他带有建筑师的理想和追求 , 他努力去承担建筑师的责任 , 像他这样的人很少 。
邵:我没有接触过谢英俊老师 , 我开始听说他的时候 , 我们还没有提到“乡村振兴” 。 他一直深扎在他专注的领域去观察、去思考、去创作 。 当我们处于大的趋势中的时候 , 我们到底应该给予的创作是什么?这个时代出现众多国际名流在中国土地做建筑 。 这些建筑给了我们什么?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本文图片

建筑师|建筑师“死”了,但建筑学没死
本文图片

深圳市文化馆新馆方案竞赛效果图(筑博设计)
冯:我是觉得建筑师不见得要顺势而为 。 如果从人类的历史以全球的视野去看 , 建筑师确实应该有某种顺势而为的态度 。 局限到中国当代 , 我们的文化和精神面貌都在退步 。 如果我们顺势而为 , 就会跟着一起退步 。 很多建筑师选择顺势而为 , 作为个体的选择也无可厚非 , 没必要逼着每个人都去思考人类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