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林|安徽日报|安徽淮南:“会说话的锣鼓”振新声

来源:安徽日报
罗西林|安徽日报|安徽淮南:“会说话的锣鼓”振新声
本文图片

“会说话的锣鼓”振新声
“别着急 , 我的手也痒啊!等疫情消散 , 咱们再好好敲起来!”5月16日 , 寿州锣鼓省级传承人罗西林接到寿州锣鼓爱好者柴德宣的电话 , 交流着忍耐已久的渴望 。 对罗西林而言 , 锣鼓一响 , 浑身舒坦 , 这一份情愫已经融入了他的骨髓 。 而作为楚文化遗存 ,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寿州锣鼓 , 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素有“会说话的锣鼓”之誉 。
一面“钢锣” , 声音清脆洪亮 , 声播数里 , 配上大筛锣、大腰鼓、大小钹、云锣、手锣 , 寿州锣鼓综合了淮河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双绞丝”等锣鼓谱精华 , 以寿县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民风民俗为素材 , 生动地呈现了寿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地域风情 。
高亢、清脆、紧凑的鼓声 , 时而似疾风骤雨 , 动人心魄;时而如微风拂面、清健闲雅……传递着饱满的情绪 , 寿州锣鼓的表演者用鼓声说故事、诉衷情 。 69岁的罗西林向采访人员介绍 , 每逢喜事、大事,寿州锣鼓队都会进行踩街表演;每到周末、假日 , 寿州古城便活跃着寿州锣鼓队的身影 。
正如罗西林所说 , 寿州锣鼓被称为“会说话的‘非遗’” , 打出了寿州一方水土的灵气和威风 , 表现了这里老百姓积极乐观的精神和雄强刚健的气魄 。
“寿州锣鼓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文化 , 已延续了2000多年 。 2006年 , 寿州锣鼓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 是盛开在寿县和沿淮的非遗之花 。 ”寿县文化馆副馆长马晓源介绍 。 寿县文旅局高度重视寿州锣鼓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 , 牵头成立寿县文化系统锣鼓队 , 组织传承人教授寿州锣鼓的传统技艺 。 截至目前 , 寿州锣鼓现有省级传承人2名 , 市县级传承人4人 , 锣鼓队30多支 , 队员1000余人 , 爱好者5000多人 。
近年来 , “寿州锣鼓”多次登上“国”字号舞台 , 参加了央视欢乐中国行、中韩文化交流以及“首届中国·福宝乡村文化艺术节”、中国农民歌会开幕式、全国“非遗”展演等大型活动 , 获得山西洪洞“远中杯”全国鼓王邀请赛“最佳鼓王奖”、首届长三角民间艺术节·民间文艺展演活动“最佳表演团队”、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奖”等 。
为加强楚文化挖掘、开发、保护、利用 , 寿县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和元宵节、国庆节等节日定期举办大型踩街活动 , 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活动 , 不断扩大“寿州锣鼓”的美誉度、知名度 。 从2013年开始 , 寿州开展寿州锣鼓进校园活动 , 从二年级开始 , 对寿县实验小学每届100名学生进行培训 , 让喜欢寿州锣鼓的学生零距离感受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非凡魅力 , 将传统文化的种子埋进孩子们的心田 。
【罗西林|安徽日报|安徽淮南:“会说话的锣鼓”振新声】如今 , 每逢寿县节庆活动 , 敲锣打鼓的孩子们都会登台亮相 , 咚咚锵锵 , 再振新声 , 敲出寿州锣鼓的希望和明天! (采访人员 柏松 见习采访人员 张彩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