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两宋龙泉窑青瓷工艺的嬗变( 二 )


据此可信 ,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产品面貌与品质较前期相比发生了精彩的蜕变(图 2) 。
龙泉窑|两宋龙泉窑青瓷工艺的嬗变
本文图片

●粉青釉凤耳瓶 , 口径10.3 底径10 高26.5(cm) , 松阳博物馆藏 。
龙泉窑|两宋龙泉窑青瓷工艺的嬗变
本文图片

●南宋龙泉窑梅花盏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自余佩瑾主编 , 《贵似晨星:清宫传世12至14世纪青瓷特展》 , 第178页 。
龙泉窑|两宋龙泉窑青瓷工艺的嬗变
本文图片

●胆瓶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贵似晨星:清宫传世12至14世纪青瓷特展》 , 第182页 。
[1] [宋]叶寘 , 《坦斋笔衡》 , 收入[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九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一〇四〇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83年 , 第13页 。
[2][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 , 傅清极点校本 , 北京:中华书局 , 1996年 , 第171页 。
[3] [明]陆容 , 《菽园杂记》 , 佚之校点本 , 北京:中华书局 , 1985年 , 第176-177页 。
2
南宋龙泉窑青瓷工艺的变革
在北方窑场制器观念及制瓷工艺的深度影响下 , 南宋初期始 , 龙泉窑工通过多方面的工艺变革 , 显著地提升了产品的品质 。 南宋龙泉窑不同于前期的制瓷工艺概略体现如下:
其一 , 制胎原料改单一的瓷石为二元配方 , 掺入适量的紫金土并通过完善的淘洗工艺 , 高硅低铝的制胎原料由此变化为高铝低硅的属性 , 耐火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 为坯体的坚致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 使薄胎工艺成为了可能;此外 , 制胎原料掺入一定量的紫金土后 , 还表现为坯体颜色的丰富性上 , 随着铁含量高的紫金土的掺入 , 坯体的色泽总体更为深沉端庄 , 并呈现出由浅白到灰黑的丰富变化 。
其二 , 以釉石制釉取代釉灰制釉 , 釉的属性逐渐由钙釉转变为钙碱釉 , 釉质变得乳浊 , 釉层显著增厚 。 釉石入釉 , 同时也改良了釉灰制釉的稳定性不足、获取较困难、不利于工艺操作等局限 , 出现了引起学界极大关注的多层施釉的工艺现象 。
其三 , 成型工艺多元而成熟 , 除了辘轳成型外 , 模范成型工艺此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 许多模仿古铜器造型的青瓷 , 制作端巧 , 细节精准 , 凭借成熟的模范工艺 , 为充分展现宋人所爱重的复古器物的意象提供了条件 。 其四 , 对龙窑的结构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良 , 并出现了分室龙窑 , 火焰由平焰变为半倒焰 , 另外 , 在反复的实践后采用了更为适宜的垫饼支烧与M型匣具为主的装烧工艺 , 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
多措并举 , 南宋龙泉窑青瓷产品较前期呈现出全新的工艺特征 , 不但克服了了早期龙泉窑因制胎原料高硅低铝属性所导致的胎体粗厚的缺点 , 通过二元配方和完善的淘洗工艺 , 化不足为优势 , 将胎体的厚度减至极致的状态 。 大窑等南部核心产区产品 , 由于窑址原料本身的优势及对制瓷工艺的极端重视 , 大部分青瓷产品都很轻薄 , 尤其如黑胎类器物的口沿和足端 , 更可堪称薄如蛋壳 。 核心产区青瓷产品在胎体轻薄坚致的同时 , 通过多层施釉工艺 , 釉层厚度一般为1~2毫米之间 , 积釉处可达3~4毫米 。 可以想见 , 工艺极致者不到1毫米的薄胎 , 夹于内外肥厚的釉层之间 , 胎釉厚薄迥异宛若脱胎 , 真正形成了薄胎厚釉的青瓷工艺新境界 。 这是龙泉窑自身窑业系统所未有的工艺突变 , 特别是以薄胎与厚釉相结合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经典产品 , 奠定了其青瓷史上集大成者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