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物乱象丛生:我们的孩子都在读什么?( 八 )


|儿童读物乱象丛生:我们的孩子都在读什么?
本文图片

父母对少儿读物的空前关注催热了市场 , 纷繁复杂的大环境导致泥沙俱下的乱象 , 根据当当童书的数据 , 仅2017年当当童书在选书环节就淘汰掉了近10亿码洋的伪劣童书 。 在图书“质量管理2021”专项工作共组织抽查的300种图书中 , 62种图书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 。 任何图书 , 似乎都有了少儿版本 。 不久前 , 一本摆在8到12岁儿童推荐读物书架上的《孝经》(并非儒家经典古籍《孝经》)被媒体曝光 , 翻开书本 , “郭巨埋儿”的故事赫然在列 。 鲁迅先生早在1926年批评过的故事 , 仍堂而皇之地出现在2022年的童书里 。 有业内人士感慨 , 童书出版几乎无门槛 , “拿来主义”最省事 , 编编传统故事、配上拼音 , 就成了少儿“新读物” 。 更不要说VR、视频等刚刚兴起的泛阅读领域 , 尚缺乏有效监管 , 内容良莠不齐 。 CN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Digital Information World(数字信息世界)等媒体于 2021年12月31日报道 , 著名VR设备Oculus 并无“ parental control”即家长监护功能 , 无法阻挡18+成人内容及其他可能对儿童有害的物料 。 而完全新兴的所谓“元宇宙”也成为仇恨、色情及儿童性诱骗的庇护港 , 用户除了连结彼此外 , 也给猎食者可趁之机 。
这些新书或者新兴设备以及内容平台浮现出的诸多问题 , 也似乎从另一面解释了那些经典童书被大量引进的原因 , “语文界新生代领军老师”郭初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选一本好书最保险的标准 , 就是选择那些经过了时间检验和时代过滤的书籍 , 如果一本书已经流传百年 , 它怎么可能不是一本好书 。
|儿童读物乱象丛生:我们的孩子都在读什么?
本文图片
《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 图/视觉中国
不要小看一本儿童文学书籍
时代的信息纷繁使得父母对待孩子的读物空前紧张 , 甚至连累了一批受到小读者喜爱的儿童读物 , 也导致一些读物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 而“读什么”这个选项 , 某种程度却不再由小读者说了算 。 当孩子的注意力被数字多媒体分散 , 又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时 , 在被压缩了的阅读时间里 , 家长更加重视所读的内容“有没有用”以及“有什么样的用” 。 经过若干年犹疑、惶恐、摸索才得以丰富的儿童文学 , 又一次被审视 , 被质疑 。
一年前“米小圈”因为“偷奸耍滑”“给同学起外号”而遭遇下架之后 , 一个“排雷书单”曾在微博、家长微信群中疯传 , 不仅“米小圈” , 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杨鹏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沈石溪的《狼王梦》和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全部位列其中 , 理由五花八门 。 《米小圈上学记》的编辑明琴感慨:“难道一定要灌输一些什么 , 才算有用吗?文学给予人的力量 , 怎么能用功利的‘有没有用’去衡量?”
创作出“米小圈”的作者北猫出生于1982年 , 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写米小圈的初衷 , 就是想把自己小学时发生的那些趣事写进去 , 他相信“米小圈的每一个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当代小朋友亲身经历的” 。 故事里 , “米小圈”在学校有各种逗趣经历也有小小烦恼:考试又没考好、被老爸逼着上兴趣班、同桌是妈妈的卧底总打小报告……“米小圈的人物原型是每一个小朋友 。 ”北猫说 , 他希望孩子能在书里感受真诚、美好和善意 。
2021年 ,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做过一个图书销售分析 , 编辑明琴发现 , 少儿科普类图书超过了儿童文学 , 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销售出去的 。 短视频盛行的今天 , 所谓的读书博主正在代替家长为孩子们选书 。 “主播在介绍的时候 , 科普类读物能够很快讲清它的用处 , 比如看了这套历史书 , 马上能了解某段历史 , 看了这本科普书 , 马上知道生物、天体、人体……但是文学不能 , 一部文学作品 , 很难三言两语介绍出它的功利性 , 因为文字的东西都是一点一点影响你 , 最终变成你的一部分的 。 ”明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