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原文翻译赏析,登岳阳楼全诗的意思( 二 )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 。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 。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浮”字也有动态感 。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 。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 。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 。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 。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 。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 。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 。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 。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 。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 。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 。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 。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 。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 。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 。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 。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 。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 。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 。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