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门|《道德经》無与有,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4)


2.名词加名词的后前结构
用后面的名词限定其前的名词 , 如“象帝” 。 《易经》规定在天地间八卦方位运行的“帝”是太阳 , “象”是中国文化的比类取象之象 。 按照后前结构来认识这个“象帝” , 后面的名词“帝”限定前面的名词“象” , “象帝”应该解释为“帝之象” , 太阳“之象”就是太阳的光和热 。
3.后前结构用词的例证
老子和孔子的文章中存在许多这类用法 。
《论语·述而第七》中子路曰:“子行三军 , 则谁与-”“谁与”就是与谁的意思 。
《论语》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 患不知人也 。 ”“不患无位 , 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 求为可知也 。 ”这里的“不己知”和“莫己知”就是不知道自己 , 意思就是还不了解我 。
《道德经》“夫唯无知 , 是以不我知”[70] , “不我知”就是不知道我、不理解我、不懂得我的理论 。
能理解“谁与”“己知”和“我知”这些话 , 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思路理解诸如“无名”“有名”“无物”“有物”“绝学”和“象帝”这样的词组 。
4.《道德经》中后前结构用法的几个关键例词
(1)“无名 , 天地之始;有名 , 万物之母 。 ”“无名”之“名”是一个动词 , 而“名”字之前的“无”却是一个名词 。 “无名”的意思是把那个混沌状态命名为宇宙之“无”;“有名”的意思是把那个可生万物的宇宙状态命名为宇宙之“有” 。
(2)“微妙玄通”的微、妙、玄是三个名词 , 分别代表认识道和宇宙自然的三个不同领域;而通字却是一个动词 , 就是精通;后面的一个通字分别作用于前面的微、妙、玄三个名词 , 就是通微、通妙、通玄 。
(3)“有物”是名词加名词的后前结构 , 后面的名词限定了前面的名词 。 名词“物”为某种规定形式的物质存在 , 名词“有”为物质存在的某种状态 , 作为物体形式的称之为“有”的那个状态 , 就是物体之有 , 即“有物” 。
(二)名词并列结构
《道德经》中出现了许多名词并列的现象 , 如刍狗、明白、金玉、安平泰、微妙玄 , 等等 。 并列的名词是平等排列关系而非互相修饰 , 金玉就是金和玉 , 明白就是明和白 , 刍狗就是刍和狗 。
1.刍狗
刍和狗就是草和狗 。 所谓的刍就是草 , 草代表了植物 , 狗代表了动物 , 植物和动物就代表了所有的生命 。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说明 , 天地和圣人待天下万物、世间众生一律平等 。
2.微妙玄
微妙玄属于三个名词的并列 ,
微者 , 微细也 , 事物的精微之理 , 万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
妙者 , 生生化化谓之妙 , 乃世间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之奥秘 。
玄者 , 即“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之玄 , 天道运行生玄 , 玄运生德 , 德被天地 , 生生不息 。
3.明白 ,
“明白”是明和白两个名词并列 , 可见为白 , 白是光的作用 , 有光的照耀才能看见物体;见小曰明 , 有足够数量的光才能分辨细微的差别;阳光照耀并看清楚物体就是明白 。
二、老子的思维方法 在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中 , 不同时代的圣人创造出了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 阴阳五行是《河图》的认识体系;阴阳四象是《洛书》的认识体系;阴阳八卦是《易经》的认识体系;五运六气是《黄帝内经》的认识体系;“象物精信”是《道德经》的认识体系 。 这四种认识体系既有区别又互相交融 , 老子综合用之以认识天道与自然 , 认识世间万物中的“德” ,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