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岁末 , 北洋政府财政部的“百代训令”下达之后 , 各省陆续响应 , 奉天省省长张作霖、安徽省省长吕调元、江苏财政厅厅长胡翔林 , 各自公署了训令 , 相关史料详见《奉天公报》1919年第2812期、《安徽公报》1919年第557期、《江苏省公报》1920年2174期 。
此外 , 还有第三份证据 , 是在葛涛老师的启发下才找到的 。 百代公司在晚清民国报刊里留下的踪迹数以万计 , 光《申报》就有10934条 , 我试着逐字逐句地阅读 , 加上截图存档 , 最勤奋的一天也只消化了三百多条 。 多亏了葛老师的一段文字 , 为我指明了方向:“投产后 , 东方百代的‘雄鸡’很快唱响了上海 , 乃至全中国……既然有了工厂 , ‘新片到申’就变为‘又出新片了’ 。 ”(65页)
要理解这段文字 , 有必要普及一下唱片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最初纯粹仰仗进口 , 是外国内容 , 外国制造;第二阶段是中国内容 , 外国制造 , 这类唱片于中国录音 , 原件送往国外制作母版 , 批量生产 , 成品再运回中国 , 故而唱片公司叫卖新货之时在报纸上打广告 , 经常使用“新片到申”之类的字样 。 我不敢说“又出新片了”可以与唱片国产划等号 , 但葛老师的确是提供了一个研读文献的视角 , 顺着他的思路 , 我变换了近十种关键词 , 在查到的记载中 , 涉及“出新片”最早的一条出自1919年5月31日的《申报》 , 是百代公司投放的一则广告 。 假设这种逻辑成立 , 那么中国生产第一张唱片的时间不会晚于1919年5月 。
本文图片
1919年5月31日《申报》刊登的新出唱片广告
但这种逻辑似乎无法成立 。 1920年8月25日《申报》登载简讯《新到之留声机片》:“百代公司新由巴黎总厂运到大宗留声机片 , 中有中华国歌 , 及华工歌等片 , 此项机片 , 即欧洲和会会议时 , 中国和会代表要求巴黎百代公司总厂制成者 。 ”为什么中国建成了上海的唱片厂 , 还得海外定制唱片呢?
本文图片
1920年向巴黎总厂定制唱片
同年10月15日 , 《民国日报》给出了解释 , 在《中华书局制造中华国音留声机片缘起》一文中详细记载了中华书局为了统一国语 , 统一读音 , 与百代公司合作 , 定制了一套“国音留声机片” , 之所以这套唱片要在1921年初春上市 , 有两条原因:
“一向来百代公司做中国戏片 , 是普通技师在上海收音寄往法国制造 。 语言片子 , 比戏片难做 , 要另请专门家来收音 。
二百代公司已经在上海建设分厂 , 但须民国十年方能开工 , 九年份要制造 , 只得仍旧寄往法国 。 ”
本文图片
《民国日报》给出解释
同年11月2日 , 《时事新报》介绍了“国音留声机片” , 提到样片已经制成:“由百代公司在沪用旧片材料改制 , 不甚满意 , 三个月后巴黎新制片运到 , 必更适用 。 ”
本文图片
《时事新报》介绍“国音留声机片”
三个月后 , 和前一篇报道说的1921年初春上市吻合 。
归纳一下我对乐浜生在华事迹、百代建厂的观点 。 我认为乐浜生不是法商东方百代公司的创始人 , 他于1910年抵华 , 1912或1913年空降成为百代公司的一把手 , 1932年3月退休 , 离沪返法;百代公司于1918年购买地皮 , 1919年厂房竣工 , 同年岁末能够生产样品 , 但真正成规模地国产唱片应该始于1921年 。
- 朱安$鲁迅死时与母亲已4年未见,她至死未见孙子,只因母子间夹着朱安
- 武敦儒#她本来身怀邪功,郭靖之死或许与她有关,金庸却改书将她洗白了
- 小时候|背影|与父亲聊天的记忆
- 李敏&毛主席爱女李讷笔法沉稳奇宕,与李敏笔墨不同,书法毛体气韵浓郁
- 袭人@一个与宝玉同床共枕,一个守着宝玉绣鸳鸯,黛玉和宝钗谁才是淑女
- 笔意&叶选平的书法与众不同,古今结合,融古出新,自成一体,独步书坛
- 郭襄&倚天中,他是小龙女与尹志平的儿子,武功远胜张无忌,曾爱上郭襄
- 德经$《道德经》流传了两千多年,那“道”与“德”究竟是什么意思?
- 老太太@红楼梦:贾母与王夫人最激烈的一次冲突,贾母恨不得手撕王夫人
- 花草&93岁的少女,隐居山里,与花草为伴,将自己活成了精灵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