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解读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工艺!(好资料)( 四 )


3.勾连纹玉管
玉管在西汉时期也较为常见 ,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还有绞丝纹玉管和一端未钻透的双联玉管 , 此类玉器的钻孔技术相当高 。 勾连纹玉管狮:883 , 断成两截后再粘合 , 不合适对其孔内壁进行微痕复制 , 我们也将另文专门讨论此类器物的钻孔技术 。
勾连纹玉管狮:883的一截保留青白玉本色 , 另一截在埋藏中发生次生变化 , 呈黄褐色〔图三:1〕 。 玉管表面均匀布地满勾连纹 , 勾连纹通常是以卷云纹将相邻的涡纹纵横相连 , 这种纹饰元素常见于战国西汉玉器 , 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璧、玉璜、玉卮、玉带钩等 。 选择玉管未发生次生变化的一截进行微痕复制和SEM观察 。
玉器|解读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工艺!(好资料)
本文图片

玉器|解读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工艺!(好资料)
本文图片

〔图三〕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勾连纹玉管狮:883的微痕SEM分析图
1.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勾连纹玉管狮:883;2.观察区域Ⅰ处SEM图;3.观察点Ⅱ处SEM图;4.观察点Ⅲ处SEM图;5.观察点Ⅳ处SEM图
观察区域Ⅰ , 位于玉管端部 。 SEM下观察 , 此器物上纵横相连的涡纹比前竖式S形龙佩W4:30表面的涡纹稍平 , 后者是以减地方式磨制出明显起凸的小圆粒后再经打磨和阴刻 , 此处减地程度低 , 阴刻涡纹后沿其边缘略微拓宽使之稍显立体感〔图三:2〕 。
观察点Ⅱ , 放大观察勾连纹 , 可见连接涡纹的阴刻线有的未经过进一步拓宽 , 宽约0.2毫米 , 有的进一步拓宽至0.3毫米左右 , 涡纹的阴刻线在卷曲处呈现出放射状排列的微痕〔图三:3〕 。
观察点Ⅲ , 放大观察勾连纹侧面 , 可见涡纹顶端高出减地面约0.1毫米 , 圆柱面的加工比平面难度大 , 但仅此0.1毫米的高度差还是显示出勾连纹的浅浮雕效果〔图三:4〕 。
观察点Ⅳ,放大观察涡纹 , 阴刻深度约接近0.2毫米 , 涡纹上的阴刻线拓宽明显 , 卷曲处可见砣具不断改变方向的加工痕〔图三:5〕 。
从观察点Ⅱ、Ⅲ、Ⅳ可判断 , 勾连纹在阴刻之后拓宽所用的技术仍是阴刻 , 即使用了添加解玉砂的旋转砣具〔图三:3、4、5〕 。
结合肉眼和SEM观察 , 勾连纹玉管的加工工序大致为:开料 , 磨去边角成为圆柱状毛坯 , 设计定稿 , 减地 , 阴刻勾连纹并进一步拓宽 , 打磨抛光 。 至于钻孔处于工序中哪个环节 , 尚不能判断 。
4.玉衣片
狮子山楚王墓原本有金缕玉衣1套 , 但是盗掘者将金线抽离 , 散落下4000余片玉衣片 。 西汉早期玉衣各部位基本按照身体形状连缀而成 , 所用玉衣片较小 , 制作精湛 , 狮子山玉衣正是此类玉衣的典型代表 。 这些玉衣片基本为白色 , 透明 , 玉质极好 , 根据不同部位需要制成不同形状 , 四角钻有小孔 。 其中 , 部分玉衣片残留有纹饰 , 应为旧玉或废弃玉器残片改制而成 。 本文选3件玉衣片为例 , 对其中工艺进行考察 。
第1件玉衣片狮:1210-1 , 一面残留蟠虺纹 , 一面光素 , 但两面均经过精细的抛光打磨 , 沿着四角和边缘共钻有7个小孔 , 所有的孔打破表面阴刻纹饰 , 说明这些孔是后来为制作玉衣而钻 , 边缘最小的两孔在有纹饰一面经过扩孔 , 究其缘由 , 因孔太小 , 从一面扩孔以便金线穿人〔图四:1 , 左上、左下〕 。 SEM下观察 , 区域Ⅰ的阴刻蟠虺纹符合旋转砣具加工特征 , 结合纹饰形制推测这件玉衣片是旧玉改制而成〔图四:2〕 。 区域Ⅱ , 叠压在阴刻纹饰上的小孔均是单向钻 , 从带纹饰一面向素面钻入 , 由此推测当时连缀玉衣片时 , 素面对外 , 为正面〔图四: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