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郑岩谈艺术史中的破碎与残片

碎片|郑岩谈艺术史中的破碎与残片
文章图片

郑岩(章静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最近出版了新书《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 在书中他讲述了山东灵岩寺一块被称作“铁袈裟”的铸铁残片令人唏嘘的前世今生 , 并由此延伸 , 重新关注艺术史上的碎片这一特定形态 , 反思艺术品的完整性和视觉边界 。 在接受《上海书评》的采访中 , 他认为 , “讨论破碎和残片 , 除了将宗教和艺术联系起来动态地思考之外 , 这个题目本身也是一种隐喻 。 我想通过这个题目 , 尝试着打破艺术史原有的一些范式 , 例如对于研究对象严格的分类、对于作品意义唯一性的执念、历史与当代截然对立的划分等等 , 都值得反思 。 ”
碎片|郑岩谈艺术史中的破碎与残片
文章图片

《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 郑岩著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2年1月版 , 400页 , 88.00元
您在《铁袈裟》一书的正编讲了两个故事 , 第一个是探寻“铁袈裟”的来历 , 想请您谈谈是怎样确认其原型的 , 水到渠成还是灵光一闪?从文献记载来看 , 似乎唯一认出其为“铁像下体”的是北宋的地方官张公亮 , 您的推断是从这里出发的吗?
郑岩:“铁袈裟”的问题纠缠了我二十多年 , 这真是“说来话长”了 。 我第一次去泰山北麓的长清灵岩寺参观 , 是刚考上大学的那年 , 1984年的秋天 。 我和其他游客一样 , 只是被宋塑罗汉、墓塔林和迷人的山色吸引 , 并没有注意到“铁袈裟”的存在 。 1995年9月 ,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下设的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为制订灵岩寺整体维修保护规划 , 发掘了寺院里的几处遗址 , 包括般舟殿、鲁班洞、辟支塔基座等早期的建筑遗址 。 我在文保中心协助工作过一段时间 , 那时已返回原单位山东省博物馆 。 考古队的朋友邀请我到工地参观 , 我就在那里小住了几天 。 这个寺院是济南近郊的旅游热点 , 白天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 红尘滚滚 , 但晚上山门一闭 , 就一下子安静下来 , 仿佛回到了宋代 。 有一天傍晚 , 我在寺院里散步 , 走到所谓的“铁袈裟”前 , 几乎是一眼就认出那些所谓的“水田纹”是铸造时合范的痕迹 。 忽略这些纹路 , 退后一步看 , 马上就认出这是金刚力士像被战裙遮蔽着的大腿的那段 。 北宋张公亮“铁像下体”的这个说法 , 我倒是后来才注意到的 。 考古学和美术史研究总是这样 , 首先看实物 , 看作品 , 其次再去看文献 。 这样 , 从宋代以来的关于“铁袈裟”的各种说法 , 包括乾隆的八首诗、黄易的推测 , 都没有先入为主地影响我 。 当然 , 我也不是有什么慧眼 , 这完全是训练的结果 。 1994年冬我参与山东历城神通寺唐代龙虎塔的测绘 , 塔身四面变相图浮雕中各有一组力士或天王 。 我们当时仔细测绘了这些浮雕 , 每一个细节都一笔一笔画过 。 看到“铁袈裟” , 那些唐代力士像就自己会跳出来 , 覆盖在这一大段残铁上 。 我的确也很吃惊 , 如果完整 , 这该是多么高大的一尊铁像啊!
【碎片|郑岩谈艺术史中的破碎与残片】2001年底 , 在灵岩寺召开了一个佛教考古与艺术的会 , 杨泓、罗炤先生 , 以及李裕群、刘建华、杭侃等学者都参加了会议 , 还有我们山东当地的一些学者 。 我在会上谈了我对“铁袈裟”的这个认识 。 我结合寺内的李邕《灵岩寺碑颂并序》和《旧唐书》等文献 , 确定这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封禅泰山时铸造的以卢舍那为中心的一组铁像的一部分 , 也讨论了这组铁像在唐武宗灭佛时被毁的可能性 。 这是这本书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