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老范漫谈西域:高昌故国唐俑情( 二 )


西域|老范漫谈西域:高昌故国唐俑情
本文图片
唐 木雕顶竿倒立俑
一、杂技
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的武周时期亦即唐代西州时期的顶竿倒立木俑 , 以头顶木竿和竿上单臂倒立童子的高难动作 , 为我们展示了当时西域杂技艺术的风采 。
顶竿载人之术历史悠久 , 早于汉代就在中原流行 。 隋唐以来 , 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频繁 , 特别是吐鲁番地区历来以汉人为主体 , 还建立过汉人统治的王国 。 在这里的唐代墓葬出土顶竿倒立木俑和筋斗俑等杂技表演实物 , 就很难说是中原和西域谁影响了谁 , 这种在中原盛行的杂技艺术 , 也同样盛行于唐代西州的吐鲁番盆地 , 这是两地艺术互相交流、补充、融汇、创新 , 共同发展的最好的证明 。
西域|老范漫谈西域:高昌故国唐俑情
本文图片
彩泥塑马舞男俑
二、马舞
阿斯塔那336号基出土的马舞泥俑 , 马星白色 , 躯体中空 , 下露四肢如人足 。 骑者戴黑幞头 , 穿绿短衣 , 双手或作舞状或一手牵缰一手挥鞭 。
这种马舞的表演 , 马腹下四肢 , 应为两位表演者的腿脚 。 据吴震在《阿斯塔那336号墓所出戏弄俑五例》一文推测 , 可能是两人也可能是三人表演 。 若是三人,除一人骑在马上 , 另二人藏匿于马体内 , 如此俑所示 。 若由二人表演 , 则于马背穿一洞 , 前一人上身外露,下身置于马腹内 , 露出双腿作马的前腿 。 后一.个隐身马腹,两手臂附于前者腰际 , 这样可以应节踊舞 , 跳跃自如 。 由此可以认为二人表演的可能性甚大 。
西域盛产良马 , 这种马舞游戏在民间是很盛行的 。 据记载 , 龟兹国每年元月都要进行斗牛马驼的表演 , 一连七天 , 观其胜负 。 在唐代宫廷 , 也出现过马舞表演 , 不过已不是由人妆扮表演 , 而是由训练有素的马进行表演 。
吐鲁番基葬出土之白马舞泥俑 , 是由人妆扮表演 , 与中原之真马高空表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式 。 但西域是“天马”、“西极马”的产地 , 西域名马历来为中原帝王所喜爱 。 这些“嘶青云”、“腾昆仑”的天马 , 在龟兹曾被用来“斗马” , 在乌孙也早有马舞表演 , 被运到中原王朝后 , 除了用于军事 , 还被选出一些驯化为舞马 , 就是很自然的了 。 西域“马舞”与中原“马舞” , 有一定内在联系 , 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 两者在似与不似之间 。 中原典籍的记载与吐鲁番出土马舞俑的联系与差异 , 是两地文化相互影响、创新发展的又一实证 。
西域|老范漫谈西域:高昌故国唐俑情
本文图片
彩泥塑狮舞俑
三、狮舞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狮舞泥俑 , 是由两人装扮而成 。 狮子的头部与身体是一个完整的躯壳 , 外表用篦状物压划出遍体披毛 , 狮头高昂,体下露出四肢 , 显然是两个扮演人的腿足 。 这只“缀毛为衣”的狮舞泥俑 , 是模拟民间演出的狮子舞 , 与流传至今的我国传统狮子舞 , 其造型和表演方式大致相同 。
狮子舞盛行西域 , 传入中原后 , 最初在唐都长安表演狮子舞的“狮子郎”都是龟兹人 。 狮子和狮子舞无疑是经由西域传入中原的 。 历史典籍对中原表演的狮子舞基本形态的描述与吐鲁番出土的狮舞泥俑装扮和表演方式基本一致 。 中原盛行45是受西域十四五影响的结果 , 吐鲁番出土狮舞泥俑是中原和西域两地对一种艺术形式的认同并遥相呼应的一个脚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