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老范漫谈西域:高昌故国唐俑情( 三 )


西域|老范漫谈西域:高昌故国唐俑情
本文图片
彩泥塑戴面具舞蹈俑
西域|老范漫谈西域:高昌故国唐俑情
本文图片
彩泥塑大面舞俑
四、大面
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大面”舞泥俑 , 胡人面貌 , 连腮胡须 , 隆鼻 , 怒目 , 张口呼啸 。 穿窄袖白衣绿色战裙,足蹬皮靴 , 左腿下蹲 , 右腿向右侧斜伸作弓步 。 双臂向两侧悬伸 , 右臂斜伸右侧,左臂曲肘略向下倾 , 手中原握有物件现不存 。 从面貌和舞姿来看 , 此俑应是唐代伎乐中的“大面” 。
“大面”又称“代面” , 即面具之伎 , 也有以面部化妆代替面具的,此“大面”舞俑即是涂画脸谱不戴面具者 。 戴脸谱或画脸谱 , 可使面目狰狞威严 , 主要为了表现角色的勇武 , 以增加威慑力 , 强化戏剧效果 。
唐代“大面”戏如《教坊记》所描述的那样:北齐兰陵王长恭 , 作战勇敢但貌美如妇人 , 自己感到不足以震慑敌人 , 就在作战时戴上凶猛的木制面具迎敌 , 于是大破周军 。 为了赞扬他的大智大勇 , 后人即以大面为舞 。
“大面”是由西域传人中原的 。 但就唐代西州这个汉人政权统治和汉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地方 , 也一定受到中原盛行“大面”影响 , 又结合本地浓厚的地方特色 , 而创制和表演“大面”舞 , 形成当地艺术品种 , 并留下了大面泥俑这一为后人讨论表演艺术时作为实证的宝贵遗存 。
西域|老范漫谈西域:高昌故国唐俑情
本文图片
彩绘“踏摇娘”泥俑
五、合生
【西域|老范漫谈西域:高昌故国唐俑情】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一男一女两个泥俑 , 男俑未见刊布 , 难见其貌状 。 据吴震先生记述 , 男俑着肥厚的白色(色彩有脱落)对衿长袍 , 左手作扶杖状 , 右臂自然前摆 , 步履蹒跚 。 此俑面部原涂为红色 , 黑须连鬓 , 醉眼朦胧 , 面若浮肿 , 似长期酬酒所致 。 女俑风帽较长 , 帽裙下垂紧围脖颈 , 上身赤裸涂为肉色 , 下系绿色长裙 , 左臂外露 , 示此裙已破 。 她右足前趋 , 左臂后摆 , 右臂屈时前振 , 通体传腰摆动状 。 此俑虽着女装 , 但脸部表情诙谐 , 唇上稍凸,隐约若有短髭而加以掩饰 , 显示由男性扮演女角 , 即“弄假妇人” 。 吴震先生为这组泥俑是表演唐代“合生"戏“踏摇娘" 。
关于“踏摇娘” , 根据崔令钦《教坊记》如下记载而来:“踏摇娘,北齐有人姓苏 , 鲍鼻,实不仕 , 而自号为郎中 。 嗜酒酗酒 , 每醉辄殴其妻 , 妻衔悲诉于邻里 。 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 。 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 , 踏摇娘苦 , 和来 。 ”以其且步且歌 , 故为之踏摇;以其称冤 , 故言苦;其夫至 , 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 。 ”
中原男扮女装由来已久 , 早在汉代就有“妇人相对作优” , 魏陈留王使小优作“江东妖妇”,南齐东昏侯“吹笙歌 , 作女儿子” , 唐代更流行“弄假妇人"之形式 , 都是男扮女装 。 唐高祖时使五百余人皆衣妇人裙襦充散乐舞队 , 更是大规模的“男扮女装” 。 吐鲁番地区历来是汉人聚居地区,到唐代西州时期更是汉文化隆盛的时候 , 在墓葬中殉葬男扮女装之歌舞戏俑 , 是隋唐时代中原汉俗 , 完全符合当时西州的社会实际情况 。
在中原都城 , 西城人唱合生是女扮旦、男扮生 , 把西域原本的表演形式再现于中原舞台;在西域吐鲁番地方 , 却是男扮女装演汉地合生“踏播娘” , 把中原演此戏时“丈夫著夫人衣”、男女不同台的一种形式传到边疆西州 。 这种互相交流、互相渗透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 , 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