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来临 , 有三种花信 , “一候海棠 , 二候梨花 , 三候木兰” 。 需要说明一点 , 海棠花若以时序论 , 有春海棠和秋海棠之别 。
据资料记载 , 唐代大诗人杜甫 , 因母亲名海棠 , 故终生作诗不用“海棠”二字 。 宋代大文豪苏轼 , 一生与“海棠”颇为有缘 。 作为一个超级大玩家和段子手 , 人生沉浮 , 笔下的海棠面目多变 , 得以领略这位大才子的多愁善感 , 细腻的情感体验 。
本文图片
北宋 苏轼《春中帖》
苏轼给人的感觉 , 很多时候是春风得意 , 处事不惊 , 即便在地狱中也能活出天堂的滋味 , 《春中帖》写道:“春中□□□□达 , 久不闻□渴仰增积 。 比日履兹余□尊候何似 , 眷聚各无恙 。 轼蒙庇如昨 。 二哥□ , 春□□□有书问往还 , 甚安也 。 子由不住得书 , 甚健 。 会合何时 , 惟祝倍万保啬 , 不宣” 。 这是苏轼写给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第四子范纯粹(德孺)的信札 , 时间应为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 , 苏轼年约50岁 。 帖中“二哥”指范仲淹次子范纯仁 。 此札笔法自然流畅 , 寓巧于拙 , 仪态淳古 , 有浑厚凝重之韵致 , 乃苏轼中年的代表作 。
最富戏剧性的 , 莫过于苏轼调侃张先纳妾 , 面对老夫少妻吟出“鸳鸯被里成双夜 ,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名句 。 不过 , 也有人认为此诗非东坡手笔 , 而是民间流传 , 最后安在了苏轼头上 。 也许事实果真如此 。 但毫无疑问 , 正因为归于苏轼名下 , 世所熟知 。
本文图片
北宋 苏轼《寒食帖》(局部)
要说东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关“海棠”的诗文 , 莫过于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后所书《寒食帖》 。 这帧号称“天下第三大行书”的名迹写道:“我来黄州 , 已过三寒食 。 年年欲惜春 , 春去不容惜 。 今年又苦雨 , 两月秋萧瑟 。 卧闻海棠花 , 泥污燕支雪 。 暗中偷负去 , 夜半真有力 , 何殊病少年 , 病起须已白 。 ”“海棠”二字很大 , 突出醒目 。 看来 , 苏轼写至此处时 , 心有戚戚 。 “花”字的方笔 , 切入纸张 , 斩钉截铁 , 干净利落 , 堪比《龙门二十品》 。 “花泥”二字牵丝映带 , 细若游丝 , 可以体会笔不离纸而又提按使转巧妙的高超技巧 。 此帖写尽人生大悲 , 可以领略苏轼这个一贯超然的“乐天派”的苦涩年华 。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歌赞海棠的佳词名句 , 其中有两位最为情深意笃:一是苏东坡 , 《海棠》诗有云:“东风袅袅泛崇光 , 香雾空蒙月转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 , 故烧高烛照红妆 。 ”一是陆游 , 《花时遍游诸家园》写道:“为爱名花抵死狂 , 只愁风日损红芳 。 绿章夜奏通明殿 , 乞借春阴护海棠 。 ”历代画家笔下的“海棠” , 演绎成一个庞大的经典系列 , 让人流连 。
本文图片
【|古书画中的二十四节气|春分:春墨如许,日日湖山】北宋 赵佶《海棠白头图》
首先必须提及宋徽宗赵佶《海棠白头图》 。 其中的“白头”即白头翁 , 额至头顶黑色 , 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 , 形成一白色枕环 , 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 , 是长寿吉祥的象征 。 此画用笔精到细腻 , 技法精湛 , 设色古雅 , 最有趣的是章法处理 , 画面中的海棠成对称状 , 但对称中有不对称 , 中间枝叶朝上 , 生机勃勃 , 两只鸟儿 , 一只头朝上 , 一只头朝下 , 顾盼生姿 , 一张嘴 , 一沉思 , 一动一静 , 煞是有趣 。
- 求职|自查!面试中的减分项
- 包头|自治区级!包头4所
- 阿拉善|【原创】河南省|墨石:我心中的阿拉善
- |埃及发掘出五座古代墓葬 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
- 考古学|谁说女子不如男——考古界的女性
- 工笔|清晨阅读丨学书画,不得不知的20个专业术语
- 蚩尤|叙诡笔记|古代笔记中的“啖石”记录
- 考古|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南越王墓中的几大之最
- 考古学|日照最新考古成果“抢鲜看”!
- 古玩|民间大师高仿古玩,国博首博专家都被骗到,90万买了一堆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