馍馍|春分 燕归花开不负春( 三 )

万物生长 , 更令人感应时节 , 心有所动 。 唐末 , 画家滕昌佑入蜀避乱 , 天府之国的平静生活让这位85岁的老人暮年逢春 。 在春分这一天 , 成都城东北家里种的荷花冒出了一芽新叶 , 令老人格外欣喜 。 面对《益州名画录》的作者黄休复 , 他绝口不提画画 , 而是如数家珍地说起种荷心得:“初埋大盆致细土拌细 , 切生葱酒糟各少许 , 深二尺余 , 以水渍之 , 候春初掘取藕根粗者 , 和颠三节已上四五茎伤损 , 埋入深泥 , 令近盆底 , 才及春分 , 叶生 , 当年有花 。 ”
春分会
“桃花开 , 燕子来 , 准备谷种下田畈 。 ”二月春分前后 , 除了春社祭祀 , 也是农人浸种的时节 。 《涪陵县续修涪州志》载:“二月祀文昌 , 上丁祀文庙 , 坛庙举行春祭 。 农人浸种 。 ”农家旧例春分后浸种 , 《巴县志》里详细记载了“浸种”的过程 。 “春分栽不妥 , 再栽难成活” , 而播下春天的种子 , 就是播下希望的种子 。 以前春社时 , 川人“乡村有洗净耒耜 , 悬于梁上 , 妇女停针缕 , 不事女红之俗” 。 在春分这天 , 农人忌下田、搅田里的水 , 希望秧母田、冬水田在撒谷播种时顺利 , 农妇忌做针线活 , 怕刺伤稻谷麦穗减产减收 。 人们用最虔诚的心态 , 祈求丰年 。
在江南地区 , 春分有以糯米团喂耕牛、祀百鸟的习俗 , 而川人则是在春分吃汤元 , 还把煮好的汤圆用篾条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 , 名曰“粘雀子嘴” , 祈祷鸟儿吃了汤元粘住嘴 , 不再破坏庄稼 。 四川荥经泗坪一带还有一种炒五谷的风俗 。 作家汪静在散文《春分会》中 , 讲述了老家的春分记忆:“春分当天 , 天麻麻亮 , 爷爷最早起来在灶上烧一大锅水 。 春节特意留下来的汤圆煮到上下翻滚 , 戳在细长的竹竿上 , 递给我说:‘拿去粘住雀雀嘴 , 今年玉米背篼背 。 ’我接过竹竿飞跑到离家最近的田坎上 , 往地里一插 , 任务就算完成 。 回家后 , 爷爷已经将豆子、玉米、谷子……一切他能寻到的五谷杂粮掺和灶灰在大锅里翻炒 。 一边炒还一边念:‘炒豆子、炒谷子 , 炒死土蝉子 。 ’我跟着诅咒啃断庄稼根茎的土蝉子 , 眼睛却落到了锅里 。 灶灰炒过的五谷 , 酥酥脆脆 , 香过这个时节的所有零食 。 ”
川人把赶集叫赶场 , 春分这天的场叫春分会 , 农历二月的庙会也叫“春台会” 。 春分会大多交易的是耕牛、农具 , 以及日常生活用品 。 大邑唐场的春分会 , 自清乾隆二年(1737年)开办以来 , 延续至今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在犁铧、锄头、背篼、筲箕的叫卖声中 , 在牛儿的哞哞叫声和布谷鸟的啼声中 , 在拖拉机的笛声和鸡公车的轱辘声中 , 在“春分有雨 , 坛内有米”“春分有雨是丰年”的唠叨声中 , 巴山蜀水讲述着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