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者说】
举万物之形 书大道之至
——古笔絮谈
作者:王学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毛笔是传统书写工具中最为重要的工具 , 而由于时代变化 , 今日大众对它的了解日渐生疏 , 再加上“重道轻器”的传统 , 导致对毛笔的研究与重视不足 。 笔者致力于中国古代毛笔研究有年 , 于是诞生了著书立说 , 为毛笔“正名”的想法 。 近日 , 笔者的小书《古笔》由中华书局出版 。
本以为书的赏音难觅 , 不意却得到了媒体垂顾 , 邀我简述毛笔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 。 实则繁易而简难 , 下笔踟蹰 , 勉强拉杂 , 絮叨如下 。
笔源于画
从广义上说 , 将一束毛料修整后 , 根部扎紧或粘固 , 然后插入相应的笔杆腔内 , 就应该算是一支“毛笔”了 。 因此 , 西方绘画所用的油画笔、水彩画笔 , 乃至女士们描眉用的眉笔 , 都可纳入这个范畴 。 而狭义的“毛笔” , 指的是中国古人的创造 。 和西方不同的是 , 中国毛笔除了用于绘画外 , 更用于写字——这是最为关键的区别 。 中国毛笔的日常之用 , 让它成为中华文化的造就之器与点睛之笔 , 并由此衍生出一个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世界 。
以往探讨毛笔的起源 , 最喜欢说的是秦将蒙恬造笔 , 意即为了加快军情传递的速度 , 蒙恬情急之下以红缨蘸染颜料书写替代了以刀契刻文书 。 但有见识的古人未必相信这种传说 。 《礼记·曲礼》云:“史载笔 , 士载言 。 ”唐代类书《初学记》的编纂者就据此认为“秦之前已有笔矣” 。 《庄子·田子方》中记载了宋元君“受揖而立 , 舐笔和墨”的故事 。 这是“秦之前已有笔”的文献佐证 。
自商代甲骨文算起 , 汉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 甲骨上的文字多是先写后刻 , 这比上述文献认定毛笔产生的时间要提前许多 。 但即便如此 , 也只是说明商代毛笔已经存在 , 也不是毛笔的起源时间 。 人们喜欢将笔与文字联系起来 , 忽视了它与绘画的渊源——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的彩陶上 , 就出现了毛笔划过的痕迹 。 毛笔的产生最初和绘画有关 , 因而很接近于广义的“毛笔” 。 后来文字出现了 , 与毛笔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 最终 , 中国书法越来越固化了毛笔的形象 , 其狭义性逐渐取代了广义性 。
本文图片
【|举万物之形 书大道之至】《古笔》 王学雷 著 中华书局
本文图片
信阳长台关楚墓笔
本文图片
汉居延笔
本文图片
敦煌悬泉置东汉笔
本文图片
包山楚墓战国笔
笔有其史
要想了解毛笔的前世今生 , 考诸文献是一种途径 。 而另一条途径是实物研究 , 出现得较晚 。 明清以来的毛笔传世很多 , 宋代的笔也陆续有发现 , 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笔” , 也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
然而 , 这些实物多有助于明其流 , 而不足以溯其源 。 追本溯源 , 要更多地依靠唐代以前的实物资料 , 这就要完全倚仗近代的考古成果 。
1931年 , 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内蒙古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破城子遗址发现了一支东汉初期的毛笔 , 后来被马衡先生命名为“汉居延笔” 。 这让人们第一次见到了唐以前毛笔的实物 。 两汉时期的毛笔 , 后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多有出土 。 除了甘肃敦煌地区外 , 湖北的江陵、山东的临沂、江苏的连云港地区都陆续有所发现 。 依照这些实物 , 我们发现 , 汉代的毛笔制作已相当成熟 , 笔毛主要由兔毫制成 , 有的还披有羊毛以增加吸水量 。
- 德山酒|德山酒业举办建厂70年征文活动,邀你来写常德与德酒的故事
- |《黄老师讲三国》栏目开播仪式在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举行
- 清明节|春和景明 万物可亲 古今名画中的清明节
- |蓬莱区这所学校举办线上“春日诗会”
- 诗歌|这所嘉兴的学校举办了一场线上诗歌会,小诗人们宅家也快乐
- 主题|春和景明 万物可亲 古今名画中的清明节
- 研讨会|“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研讨会举行
- 艺术|央华戏剧举办2022年度巨作《悲惨世界》分享发布行动
- 历史|举万物之形 书大道之至
- 传统|拼贴绘画里的多维图景 薛松艺术展在广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