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在技术成瘾的社会中,你躲不了无处不在的“赌博机”( 三 )


社会|在技术成瘾的社会中,你躲不了无处不在的“赌博机”
文章图片

赌场中的“票进票出”技术 。
虽然舒尔的田野调查进行于十几年前 , 但她指出的机器设计对“平滑”性的偏好 , 被哲学家韩炳哲在《透明社会》中重新论述 。 韩炳哲概括 , 这种“透明”、“平滑”、“均匀”的设计 , 以及让意识能越过他者的障碍 , 直通目的地的愿望 , 正贯穿我们身处的这个数字时代 。 在当下 , 最能让人们感受到这种“平滑”感的无疑是“刷手机” 。 而刷手机的“刷”字则与一个数字时代极具象征意义的设计——“无限滚动”(Infinite scroll)息息相关 。
社会|在技术成瘾的社会中,你躲不了无处不在的“赌博机”
文章图片

《透明社会》 , [德]韩炳哲著 , 吴琼译 , 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0月 。
“无限滚动”——通过下滑屏幕 , 人们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这一设计源自于美国著名的设计师阿萨·拉斯金(Aza Laskin) , 他从谷歌地图的滚动模式中汲取灵感 , 本意是希望通过这类设计降低用户的“点击”行为带来的低效 , 帮助用户更全面、及时地接触信息 。 这种设计已经广泛存在于国内外我们能接触到的主要社交媒体中 , 在Instagram , Pinterest等应用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 2019年 , 拉斯金在推特中表示 , 自己为人们因无限滚动的设计而对手机上瘾感到内疚 , 并表示:“我从无限滚动中学到的一个教训 , 就是优化易用性并不意味着对用户或者人类来说最好” 。
Freedom网站2022年2月的一篇专栏文章认为 , “无限滚动”可能带给人们严重的注意力分散 , 让人在“刷”的过程里彻底忘记原本的任务 , 造成生产力损失 。 此外 , 连续的滚动带来的上瘾会导致强迫行为、焦虑和抑郁 , 他人故事和图像的不断轰炸营造出一种“无限可能性”的错觉 , 进一步加深了“紧迫感” , 这些都危害着人们的心理健康 。
“无限滚动”远不只是社交媒体致人成瘾机制的全部 , 而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代表 。 算法、大数据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 Medium网站2020年的一篇专栏文章也指出 , 在个性推荐算法的加持下 , “无限滚动”的社交媒体犹如一台“口袋里的赌博机” , 根据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算法影响下的“无限滚动” , 能让我们不断地期待在一片空白的未知中滑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随着疫情的影响持续 , 人们在线上活动的时间越来越长 , 这导致了全球更为普遍的数字成瘾现象 。 《悉尼先驱晨报》2022年3月的一篇报道就指出 , 人们的社会联结更多地转向线上 , 也使得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感、“断网”的焦虑感增强 。 《华尔街日报》2022年的一篇专栏文章 , 也特别对习惯于网课的青年学生持续加深的手机依赖提出了担忧 。
社会|在技术成瘾的社会中,你躲不了无处不在的“赌博机”
文章图片

《我们为什么上瘾》 , [美]迈雅·萨拉维茨著 , 丁将译 , 理想国 | 海南出版社2021年9月 。
艺术成为技术“戒瘾”的新可能?
如何挣脱以“无限滚动”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瘾机制?Medium网站2022年的一篇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 , 我们应该反向思考“从颠簸到平滑”的过程 , 加大“滚动”的“摩擦” 。 《哈佛商业评论》2022年的一篇文章则认为 , 熟悉技术致使人成瘾的机制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抗它的武器 , 比如可以反向喂养算法、连续观看多个“不相关”的视频以打断流畅的观影体验、使用各类社交媒体计时器控制自己“刷手机”的时间等 。 Freedom网站的另一篇文章更是提出挣脱技术成瘾的关键在于训练“正念” , 例如借助冥想等手段来帮助自己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 同时关闭一些系统默认的设置用于限制“无限滚动”的机制——这些听起来 , 确实十分的老生常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