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独家专访 | 她拍了部献给时代的佳作!( 二 )


成长|独家专访 | 她拍了部献给时代的佳作!
文章图片

伴随着爸爸标志性的脆亮口哨声又一次响起 , 站在阳台护栏旁一直等候着妹妹归来的姐姐探头望向了楼下 , 脸上顿时溢满了欢喜:“梁芳安……”
一声呼唤中 , 周遭的光线一下子也明亮起来 。 伴随着未见其人 , 只闻其声的画外童音:“姐姐……”一刹那 , 芳仪飞奔下楼 , 一阵轻柔隐约的风铃声响起 , “美国女孩”回来了 。 伴随着敞开大门的轻微晃动 , 悬挂于门栏上整齐排列也十分醒目的四色伞柄在愈发的明亮中映入眼帘 , 宁静而安闲 , 意犹未尽中 , 让人体味到“家”的蕴意 。
《美国女孩》的故事 , 取材于阮凤仪的亲身成长经历 。 影片关于家庭 , 却又不止于家庭;关于成长 , 却也不止于成长 。 文化的冲击、身份的挣扎、成长的烦恼、时代的描摹、死亡的恐惧……于阮凤仪而言 , 回望《美国女孩》的创作历程 , 更像是一场疗愈之旅 。
成长|独家专访 | 她拍了部献给时代的佳作!
文章图片

论坛上的阮凤仪
“她”是谁:女孩与母亲
“我妈妈在三天内把《美国女孩》看了三次 , 她觉得看的次数越多 , 视点就越抽离 , 从中能够看到每个家庭的处境 。 影片让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彼此的所思所想 。 ”在接受“幕味儿”专访时 , 阮凤仪说道 。 在她看来 , 创作《美国女孩》 , 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诚实” 。
1997年 , 7岁的阮凤仪随着母亲与妹妹 , 一同移居美国 。 2003年 , 在阮凤仪13岁时 , 因母亲罹患癌症 , 母女三人回到台湾 。 阮凤仪坦言 , 那时的自己正如影片中的女孩梁芳仪 , 难以适应台湾的生活 , 更难以接受一个 “会恐惧”的母亲 。
但当看到了母亲的脆弱与无奈 , 了解了母亲的过去与接受治疗的苦痛后 , 女孩也终于一步步打开了自己的内心 , 走进了母亲的世界 , 在与母亲相处守望的过程中渐渐成长成熟 。
成长|独家专访 | 她拍了部献给时代的佳作!
文章图片

大女儿梁芳仪(方郁婷饰)
从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后 , 阮凤仪前往美国电影学院(AFI)攻读电影创作研究生 , 2018年学成后再度回台 。 长大后的阮凤仪 , 在经历过美国独自生活的林林总总后 , 终于理解了母亲当初的艰辛与不易:“上学还可以下课 , 但需要照顾两个小孩的妈妈 , 却永远都没办法‘下班’ 。 ”
她不禁开始回忆起15年前 , 母女三人的那次“回归故土” , 一切都依旧历历在目 。 在她看来 , 正是2003年的那段经历 , 让她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
于是 , 阮凤仪开始与父母及亲友聊起那段2003年回台的往事 , 还带着父母一起做了心理咨询 。 母亲一开始有些抗拒 , 最后因为“担心女儿生病”才终于决定加入 。
通过与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入交流与促膝长谈 , 阮凤仪得以从不同视角 , 以旁观者的身份 , 相对客观地审视每一位家庭成员 , 一个丰满而立体的母亲形象也逐渐浮现在她面前 。 以影片为契机 , 家庭成员在共同重构记忆的过程中 , 更加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
2019年4月 , 阮凤仪完成了剧本初稿 。 谈及家人的感受 , 她不禁莞尔:“我爸爸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原来这么鸡毛蒜皮的‘小事’ , 居然也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他觉得很惊讶 。 妈妈的心情比较复杂 , 但她觉得影片能够给她一个机会 , 让她了解到我当时真正的所思所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