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是自我 。
“我是谁?”这是在少女时期 , 常常萦绕于阮凤仪心头的疑问 。
阮凤仪笑称 , 《美国女孩》讲的是关于“移民失败症候群”的故事 。 提到“不成功”的移民经历 , 她说:“我觉得‘美国梦’或是‘成功’ , 很多时候是没有实感的 。 因为大家都这样 , 因为很多成功人士都在美国留学过 , 所以许多人认为去美国就是一种成功的标志 , 这其实是逻辑谬误 , 大家毕竟没有看到不成功的 。 很多人最后打消了移民的念头 , 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不成功的经历 。 ”
关于初回台湾时的挣扎 , 阮凤仪依旧记忆犹新 。 最直观的冲击便来自于学校 。 “其实在2003年 , 台湾的公立学校就已经禁止体罚了 , 但私立学校不受管辖 , 因为往往是你情我愿的 , 家长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就是因为升学率高 , 而私立学校就一直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 这当时确实是我受到的最大冲击之一 。 在美国我是八点上学 , 下午两点放学 , 但回到台湾后 , 通常是早上七点就要上学 , 七点半开始考试或是上课到下午五点半 , 下学后大家还要补习 , 周六有时也会上课 , 再加上体罚 , 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冲击 。 ”
文章图片
影片中被数学老师(蔡嘉茵饰)体罚的芳仪
《美国女孩》上映后 , 不少80后、90后观众纷纷表示 , 从影片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 影片以客观的视角 , 于白描中呈现了一代人关于“填鸭式教育”的创痛与记忆 。 当然 , 关于教育的回忆也不全然苦涩 。
比如 , 影片中那篇在语文老师(夏于乔饰)的鼓励下完成的 , 并未参赛的演讲稿 , 也在芳仪的心中埋下了一粒小小的文学种子 。 而荧幕外 , 从小就喜欢语言与文学的阮凤仪 , 也在努力过后如愿考上了台湾大学中文系 。
文章图片
来自《时尚芭莎》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 , 阮凤仪的语气中带着笑意 。 那时的她常常会思考 , 自己到底是哪里人 。 在接受《放映周刊》的采访时 , 她说道:“我在美国时 , 会被叫Asian American(亚裔美国人) , 可是我到底感觉自己有多Asian , 有多American?对那些土生土长、以英语为母语的Asian American来讲 , 我才不是Asian American 。 我们第三文化儿童这种就有点像游走在两个地方 。 ”
“但现在我不太纠结了 。 我们就是要接受这就是‘杂糅’ , 分不开的 。 我没办法说自己本身是什么 , 来源是什么 。 ‘杂糅’也存在于每个地方 , 所谓单一文化都是假象 。 虽然实际上 , 我的这种杂糅并不普遍 , 但我的电影尽量聚焦在一样的地方 , 让没有这样经验的人也可共感 。 ”
白马也是电影梦 。
最终 , 阮凤仪将这种“杂糅” , 转化成了创作与讲述的动力 。 大学毕业后 , 带着“电影是一门与当代社会有着广阔的互动与对话空间的艺术”的理念 , 阮凤仪回到离开12年的美国 , 前往培养出多位电影大师的美国电影学院(AFI)攻读研究生 。
多元的成长经历给予了她在中西方文化间自如游走的创作空间 。 她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姊姊》 , 便是聚焦于华人移民家庭中母女三人 。 彩色的蝴蝶发卡成为了姐妹之间的情感表征 , 也象征着她们与故土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结 。
- |浏阳市镇头镇田坪完小:阳光下成长,艺术中绽放
- 池塘|一段旅程主题征文:上学之路,我的成长之旅
- 微信平台|人生的成长是从感恩开始的。
- 术语|全球连线|(独家专访)如何“翻译”中国?
- |销售真的能让人快速成长吗?
- 办公室|给毕业生的书单:关于个人成长与职场发展
- 00后|第一批00后正式进入职场:富有责任心和上进心,正在快速成长中!
- 哇唧唧哇|哇洞大开限定艺术特展开展!五大定制版图构筑哇唧唧哇成长记录
- |近七成求职者向往互联网,六成因没有成长空间跳槽,你怎么看?
- |生活教人成长,时光教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