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独家专访 | 她拍了部献给时代的佳作!( 五 )


成长|独家专访 | 她拍了部献给时代的佳作!
文章图片

来自阮凤仪Instagram 由刘易绘制
在阮凤仪看来 , 马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 。 “它是一种我们永远在追求 , 被我们自己美化的 , 却虚无缥缈的事物或是向往 。 我们很容易会有一种幻觉 , 认为‘我要是回到哪里就好了 , 我要是得到什么就好了’ 。 这是一种非常私人的向往 。 有些人向往的是赢得某一项比赛 , 这种向往比较普遍 , 也较好理解 。 但对于芳仪这样的人来说 , 他们的向往却很抽象 , 比如渴望回到过去 。 ”
或许 , 于芳仪而言 , 白马也象征着一种对于过去岁月乡愁般的浪漫怀想 。 多数人心中的“美国梦”是一种对于远方的浪漫憧憬 , 因还未曾踏上那片遥远的土地 , 其憧憬多数来自于电影、文学或是他人的故事 , 那是一种对于远方的想象 , 对于成功的追求 。
但芳仪的“美国梦”却很不一样 , 因为那是她经历过的 , 是充满着对于童年时光的追忆与怀恋的 。 或许 , 小小年纪的她根本还不知道“美国梦”是什么 , 只知道在那个“梦”中 , 有童年 , 有白马Splash , 有还未生病的母亲 。
成长|独家专访 | 她拍了部献给时代的佳作!
文章图片

芳仪的日记 来自《美国女孩》官方Instagram
白马是向往 。
提到“美国梦” , 阮凤仪说道:“父母辈的‘美国梦’是那个时代的‘美国梦’ , 那时全世界的很多流行文化都是来自于美国 。 ‘成功’很抽象 , 所以人们需要有一些具体的事情来证明自己成功了 , 但是这样的成功是用来说服自己而不是说服别人的 。 在他们那个时代 , 到了美国 , 就是一种‘成功’的标志 。 但其实 , 当时美国的工作机会很少 , 很多情况下也不会雇佣外国人 , 因此其实阶层很可能是在向下流动的 。 既然阶层向下流动 , 为什么我们还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呢?所以孩子们其实很不明白父母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 其实父母是想要试图给予下一代父母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 , 但是在给予的时候 , 他们并没有思考小孩到底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 凡事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 但小孩子无法评估 , 只能父母去替他们评估 。 ”
而提到芳仪的移民经历与文化认同 , 阮凤仪说:“芳仪去美国的时候年纪太小了 , 其实她的心中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美国梦’ , 美国对她来说只不过是‘另一个地方’而已 。 在那个环境里成长的过程中 , 她其实不会知道那是不是她的‘梦’ 。 对于一名儿童来说 , 她在初到美国时 , 是如何适应的?
她和那些ABC(American-born Chinese , 即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不一样 , 她更像是‘夹心饼干’ 。 她已经努力适应过一次了 , 在回到台湾后 , 她又要再次适应 。 如果我们没有抱持着这样的想法去看 , 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的一些行为很叛逆甚至不可理喻:‘你妈妈都生病了你还想怎样?’大家都很容易能够看到母亲的无可奈何 , 可是孩子的无可奈何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常常被忽视的 。 ”
成长|独家专访 | 她拍了部献给时代的佳作!
文章图片

于是 , 这一次 , 阮凤仪以少女芳仪的视角出发 , 以女儿的恐惧侧写母亲的恐惧 , 以女儿的挣扎侧写家庭的挣扎 。
她说 , 她尽量当一面镜子 , 以求真的方式描摹真实的家庭往事 。 影片并未直接言及悲喜 , 而是以静谧克制而充满温度的镜头 , 一点一滴地记录着一家人相互依偎 , 在失序的状态与SARS笼罩的背景下 , 找寻阳光与出口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