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边淳一以外科医生的眼光观察人生命运的医学小说 , 独具一格 , 发人深省 。 我曾选译他的短篇小说《乳癌手术》《猴子的反抗》(发表于《外国文艺》1983年第二期) , 中篇小说《光和影》(发表于《日本文学》1984年第二期) , 长篇小说《花葬》(作家出版社1988年出版)等 , 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位弃医从文的日本作家 。
本文图片
《花葬》 渡边淳一著 陈喜儒译 作家出版社
1933年 , 渡边淳一出生于北海道 , 他的父母都是教师 , 家境殷实 。 他从中学时代就钟情于文学 , 考入札幌医科大学后 , 还加入了文艺部 , 在校友杂志《动脉》、同人杂志《冻樯》上发表作品 。 大学毕业考取行医执照后 , 他专攻整形外科 , 获得了博士学位 , 在札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担任讲师 。 他一边行医、一边教学、一边创作 , 在《文学界》《新潮》《文艺》《大众读物》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作品 。 但他的本职工作依然是医生和教师 , 文学创作只作为业余爱好 , 至于将来是否会继续写下去 , 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 倘若没有遇上“心脏移植事件” , 或许他不会成为专业作家 。
札幌医科大学的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是在1968年8月7日实施的 , 执刀者是胸外科教授和田寿太郎 。 起初渡边淳一觉得这种手术尽管带有一些实验性质 , 但目的是拯救患者的生命 ,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 , 应当算是一件好事 。 然而一些医生的看法与他截然相悖 , 认为这会把有生存可能的心脏提供者置于死地 , 是关乎生命、人权、伦理道德的大事 。 渡边淳一出于对母校声誉的维护 , 声称医生没有提前判定患者死亡 , 但过了一段时间 , 他听到许多议论 , 进而对手术的合理性产生怀疑——被摘除心脏的患者并没有被判定为真正的脑死亡!这犹如晴天霹雳 , 使他心中根深蒂固的救死扶伤的神圣信念彻底崩溃 。 当然 , 他可以沉默不语 , 继续在学校混下去 , 但出于医生的良知 , 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手术内幕 , 并决定将调查结果公诸于世 。 他本想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公布调查结果 , 但考虑到自己还在学校工作 , 便“改头换面” , 写了小说《心脏移植》 。 其实没有人把《心脏移植》当成虚构的小说来读 , 于是有人攻击他吃里爬外 , 爆母校的黑料 , 为母校抹黑 。 在等级森严、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学府 , 他无法继续工作 , 只好愤而辞职 , 赴东京另谋出路 。
在日本 , 医生是高收入职业 , 医学院的学费高昂 , 家境贫寒者读不起 , 有人甚至说日本医生是“近亲繁殖” , 只有医生的子女才上得起医学院 。 渡边淳一离开札幌前 , 几位作家朋友在践行宴上劝他“三思而后行” , 但他去意已决 , 至于仅靠一支笔能否养家糊口 , 他心里也没底 。 到东京后 , 他每周去一所小医院工作三天 , 赚取生活费 , 余下的时间就拼命写作 。 《花葬》和《光和影》的成功推出 , 不仅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 更使他有了以文为生的信心 , 从此他辞掉一切医务工作 , 一门心思构建“渡边文学”那五彩斑斓的殿堂 。
记得我译《花葬》时 , 有个小插曲 。
适逢改革开放大潮蓬勃兴起 , 对外文学交流日益频繁 , 我供职的部门经常出差 , 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外面转悠 。 我没有整块的时间静下心来搞翻译 , 只能零敲碎打、见缝插针 , 连在国内陪团时也背着沉甸甸的辞典和稿纸 。 《花葬》的文字平实、情节干净、人物鲜活 , 难点是其中涉及不少医学的专业术语 , 虽然我买了《日汉医学词汇》等几本厚重的医学辞典 , 但还是有一些词查不到 , 需要不时向专家学者求教 。
- |《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第一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品
- |全球有2个国家不用考古,一个无古可考,另一个却是逃避不敢考
- |蒙古月:老母(外一首)
- 邛海|四川邛海钓翘嘴招募令,疫情之下的一次完美营销,当地稳赢
- |【职场干货】求职的你要注意了!!!面试官问这种问题一般有这四个意图!!!
- 书香|云南勐腊:“四个一”活动引领阅读风尚
- 何婆子|红楼梦里最平凡的一对母女,有争吵打骂也有满满的温情
- |被埋没的老匠人!36年画出一部“神秘画册”,一经问世震撼世界·
- |跨越千里 一眼千年
- |读庄子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