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林建法:他的固执与无私,他对文学的热爱,让人思之动容,难以忘怀( 二 )


|怀念|林建法:他的固执与无私,他对文学的热爱,让人思之动容,难以忘怀
本文图片

今年第一期《扬子江文学评论》上 , 刊发了众多作家评论家评述林建法的专辑——莫言《建法兄安好》、贾平凹《说林建法》、陈众议《莫言的意义——致敬林建法先生》、陈思和《肝胆相照真兄长——林建法与他的编辑风格》、王尧《一份杂志的个人印记》等文章从不同角度道出林建法之于当代文学的重要价值 。 今晨 , 作家鲁敏感慨:林老师在文学上的致力与影响力从这份特辑上略见一斑 , 那一期也是师友们的遥远慰籍与安好祝愿……
来源:文汇报客户端
作者:许旸

陈思和:胆肝相照真兄长
——林建法与他的编辑风格
记得九年前 , 在我的提议下 , 复旦大学当代文学创作与评论研究中心曾牵头主办“文学理论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 , 其中主要议题就是纪念《当代作家评论》创办三十周年 , 会议在常熟沙家浜镇召开 。 复旦大学的一个研究机构之所以要为远在东北的一家文学理论刊物举办专题研讨会 , 就是因为刊物的主编是林建法 。 那是一个向林建法兄表示致敬的会议 。 我想 , 《扬子江文学评论》即将推出的林建法研究专辑 , 也是向老林那样的优秀文学编辑致敬吧 。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 , 文学编辑始终没有缺席 。 ——抱歉我又用了“岗位”这个词 。 日本前辈学者木山英雄曾经对我说:“‘岗位’是一种军事术语 , 是士兵站岗所在地 。 当你使用‘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这个概念时 , 你还是没有摆脱战争文化心理的制约 。 ”我默默地承认 , 木山英雄的眼光真是尖锐 。 当我在看似平常的学术研究中频繁使用“岗位”一词 , 已经透露出 , 我在我的潜意识里感受到了紧张的压迫感 。 “五四”新文学是先锋文学 , 它从诞生起 , 就是在批判社会陋习和复古逆流、呼喊社会民主与科学的激流中发展壮大的 , 它无法摆脱战争文化心理的阴影 。 对于作家来说 , 作品是他的武器 , 刊物就是他的阵地;对于编辑来说 , 刊物是他的岗位 , 也是身家性命所系 。 唯有两者同心 , 新文学才能抗衡过于强大的外部压力 。 现代文学史上 , 《晨报副镌》的主编孙伏园 , 《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郑振铎和叶圣陶 , 《文学季刊》的主编章靳以 , 《申报·自由谈》的主编黎烈文 , 《七月》的主编胡风 , 等等 , 他们的编辑业绩都是载入史册的 , 但在他们的身背后 , 都有一个强大的作家阵营 。 文学编辑与作家是共命运的关系 。 上世纪末 , 我与虞静女士合编过一本书 , 书名叫作《艺海双桨——名作家与名编辑》 , 我在书的序里这么说:“据我本人对现代文学史的研究经验 , 编辑对文学史的推动作用并非全是获奖作品的鲜花与美誉 , 也并非是畅销书的哗哗利润 , 他们往往还将随时准备承担各种压力和打击 。 在以前文化专制的时代里 , 编辑与作家的关系有点像和尚与庙的关系 。 1930年代 , 为了‘闲话皇帝’的官司 , 匿名的作者逃之夭夭 , 而编《新生》杂志的杜重远却被判了徒刑 。 更有甚者 , 像《申报》老板史量才居然会惨死在特务的暗枪之下 。 在知识分子推动现代文化事业和文学事业的历程中 , 陪着打官司和送命的编辑 , 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纪念和推崇的 。 ”这些虽然有些煞风景但充满敬意的话 , 现在我自己读来 , 还是感慨万千 , 因为这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惨淡之状 。
所以 , 让我们自己抱团取暖吧 。 说到这里 , 我们就可以绕回来说说林建法兄的编辑业绩及其风格了 。 近四十年来的文学也还是这样 ,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到来前的二十多年里 , 文学编辑的职业 , 更像是孕育希望之母胎 , 大批文学刊物直接参与和推动了文学事业的繁荣 。 许多优秀文学编辑秉承前辈的精神传统 , 以他们的主观能动力和客观影响力 , 催生大量优秀作品 , 培养大批年轻作者 , 甚至影响着文学潮流的走向 。 老林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学背景下涌现出来的典型 , 他以文学编辑为终身志业 , 实践着一个优秀的文学编辑介入文学现场、繁荣当代文学事业的人生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