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5月24日凌晨1时 , 知名文学编辑、评论家林建法因病逝世于沈阳 , 享年73岁 。
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1982年开始从事文学编辑工作 , 曾任《当代作家评论》主编 。 30余年来 , 他的生活和文学几乎融为一体 , 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
《当代作家评论》密切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 , 以批评的方式参与当代文学与文化建设 , 是考察了解中国当代作家、作品与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重要读本 。 林建法生前认为 , 杂志要做的就是搭建多种多样的平台 , 为批评家的发声创造机会 , 也为他们与作家的交流提供平台 。
本文图片
林建法逝世的消息传来 , 文学圈和评论界悼念声一片 。
评论家王春林写下:“不胜悲痛之至!他以编辑家的身份为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独特贡献!希望先生一路走好 , 早日安息……”评论家何平感慨“怀念他给予的那些美好” 。
作为当代期刊人 , 林建法时时刻刻都在以实际的行动 , 惊人的毅力 , 勤奋扎实的态度履行着他的职责 , 实践着一名期刊人真正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 。 对此 , 《天涯》杂志林森深有感触:“现在 , 好的编辑太少了;有想法、花精力、愿付出的编辑 , 在每个编辑部都是稀有动物 。 ”
本文图片
“在我的周围 , 常常感念建法老师者 , 不在少数 。 他的固执与无私 , 他对文学的热爱 , 让人思之动容 , 难以忘怀 。 ”福建同乡、评论家谢有顺在文中追忆道:建法老师的固执在文坛是出了名的 。 他认定的事情 , 就一定会按自己的意思做下去 , 直到把事情做成、做好 。 “建法老师的固执 , 许多时候正是缘于他的纯粹 。 和他见面 , 或者电话 , 几乎没有什么寒暄、客套 , 所有的话题 , 都是他的刊物 , 他的选题计划 , 以及他读到了哪些好作品 。 正因为视刊物如生命 , 建法老师广交朋友积累下的人脉资源 , 各种费心运作而拉来的赞助 , 多数都花在编刊和编书上了 。 在这个事上 , 没有朋友能劝得住他 。 ”
谢有顺认为 , 正因固执里包含着林建法非常坚定的文学观念 , 没什么私心 。 比如 , 尤凤伟长篇小说《中国一九五七》 , 还在手稿阶段 , 他看了就为之叫好 , 马上帮他张罗改稿座谈会、评论小辑;莫言《檀香刑》、格非《人面桃花》刚面世 , 他就意识到这是作家本人的重要转型 , 很快就组织了作品的评论专辑;他在杂志上和王尧教授等人合作 , 创设“小说家讲坛”“诗人讲坛” , 编发小说家、诗人的演讲稿 , 这些文字 , 保留着口语风格 , 与固有的严谨、规范的评论文章大不相同 , 使刊物文风不再是板着同一副脸孔 , 而这些讲稿 , 反而成了引用率最高的一类文章;他很喜欢于坚的诗和诗论 , 组了不少文章重点研究他 , 《当代作家评论》一度还成了最关注当代诗人的理论刊物 。
在谢有顺看来 , 林建法主持了20多年《当代作家评论》 , 一直是文学评论界的重镇 , 培养了大批文学批评家 , 更是极大塑造了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面貌 。 “不止一个人和我说 , 建法老师是天生的办刊好手 , 专业、执着、勤勉、不安于现状、总能将各种想法成功转变为话语实践;更重要的是 , 他非常善于扶持新作家和新作者 , 很多人出道的早期 , 都曾受惠于建法老师 。 ”
- |法国著名公墓被贴满“支持泽连斯基”标语,巴尔扎克、肖邦墓碑未能“幸免”
- |【征稿启事】寻找最美匾额楹联书法
- |汉字趣谈:癸(492)
- |工笔人物画《雨霁荷香》画法步骤图示
- 书法|口罩加几笔,变身艺术品,这群小学生用创意书法迎接毕业季
- |彭懿:40个春秋里,那些被误解的与无法放弃的丨专访
- 女士的法则|美女图集:黑丝配职场套装,显得精明又能干
- |祝允明草书《昼锦堂记》,笔法奇纵!
- 万柏林|有哪些比较靠谱的背调方法?
- 招聘|行走职场,无需在意别人的看法,只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