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林建法与张毓茂同志、陈言先生
进入新世纪以后 , 文学的处境似乎好了一些 。 2003年我受上海作家协会的委托 , 担任了《上海文学》的主编 , 那时候我感觉到 , 好像经济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麻烦了 , 倒是发行量上不去 , 最让人头疼——文学期刊遭遇了新的挑战 ,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 , 起先还是星星之火 , 很快就成为燎原之势 。 但那段时期可以说是老林最为顺风顺水的时期 。 他一边执编《当代作家评论》 , 一边挥师南下 , 受聘于几家大学 , 有的还担任学报的主编 , 同时还主编了一本上海作家协会策划的《西部·华语文学》 。 那是发表文学创作的大型刊物 , 老林出手不凡 , 每期都有名作家的长篇小说问世 。 文学创作、文学评论都在他的全盘统筹之中 。 运筹帷幄 , 决胜于千里之外 , 老林的足迹从北到南 , 沈阳、大连、上海、苏州、杭州、常熟、云南等等 , 不断举办各种文学会议和文学讲座 , 策划大型文学丛书 , 等等 。 真是轰轰烈烈 , 似乎应了《红楼梦》里所说的:烈火烹油 , 鲜花着锦之盛 。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 , 三十多年的历史 , 既是漫长的 , 也是瞬间的片刻 。 老林与我们这一代的许多文学工作者(无论是作家、诗人、评论家还是文学编辑)一样 , 经过了凌厉飞扬的上世纪80年代 , 与时俱进的1990年代 , 终于进入恣肆汪洋般的多家刊物并驾齐驱的新世纪头十年 。 就如俗话所形容的:风头、猪肚、豹尾 , 精彩三部曲全都占有了 , 这是林建法生命历程的辉煌与灿烂 。 老林的生命状态始终是饱满的 , 盛满理想 , 仿佛永远不知道疲倦似的 。 正因为他拥有这样充沛的生命素质 , 他在文学编辑的岗位上 , 就注定不会平平庸庸地混日子 , 也不会把刊物看作是自己饭碗而小心翼翼地经营 , 他注定会把刊物做成一个广阔的平台 , 召唤各种文学力量 , 来导演一场有声有色的历史壮剧 。
本文图片
林建法
为此 , 我想就林建法的编辑风格说三点概述:
首先 , 林建法是一位主体性强烈的文学编辑 。 他对自己刊物上着力推荐、评价哪个作家哪部作品 , 都是经过认真的选择 , 有明确的标准 。 如前面所说 , 林建法有着惊人的阅读量和艺术直觉 。 尽管他不是一个评论家 , 也不着一字评论作品 , 但是他在判断、甄别作者是否优秀 , 作品是否值得推荐的原则上 , 毫不含糊 , 更不是乡愿式的随风附和 。 曾经有人批评他的刊物是“表扬”而不是批评 , 但是他们没有看到 , 老林选择的所谓“表扬”的作品 , 在他看来 , 都是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 新松恨不高千尺 , 值得被沙里淘金、让其闪闪发光 。 他为此拒绝了许许多多的稿件 , 决不让自己的刊物被那些在他看来不值得推荐的作品所利用 。 当然别人可以质疑他的“优秀”标准是否可靠 , 但他对自己的标准是坚定不移 , 绝不敷衍的 。 如果我们把他主编的《当代作家评论》目录做个索引 , 不难看出 , 他推荐作家作品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 ,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 贯穿到新世纪头十年 , 他正式退休为止 。 许多作家青年时期的创作就受到了他的关注和推荐 , 一直到三十年以后 , 不离不弃 , 作家、评论家与刊物一起发展 。 而这些作家 , 现在都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中坚作家 。 我不是说 , 老林的刊物没有推荐过的作品都是不好的作品 。 当然不会是这样 。 但这些作品至少是老林没有读过 , 或者读过了不喜欢的 。 我可以举个例子:譬如老林的刊物很少推荐港台文学和海外文学 , 而我一向是比较重视这一领域的创作 , 也写过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 但我后来惊讶地发现 , 我写了那么多研究台湾文学和海外文学的论文 , 自以为写得也不错 , 自己挺喜欢的 , 但居然没有一篇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上 。 唯有一篇评论苏伟贞的论文 , 我交给老林 , 他悄悄地刊发在他主编的《东吴学术》 , 而不是《当代作家评论》 。 由此我感到 , 老林对他自己没有读过 , 或者不熟悉的作家作品 , 他的态度是极其谨慎也极其严肃的 。
- |法国著名公墓被贴满“支持泽连斯基”标语,巴尔扎克、肖邦墓碑未能“幸免”
- |【征稿启事】寻找最美匾额楹联书法
- |汉字趣谈:癸(492)
- |工笔人物画《雨霁荷香》画法步骤图示
- 书法|口罩加几笔,变身艺术品,这群小学生用创意书法迎接毕业季
- |彭懿:40个春秋里,那些被误解的与无法放弃的丨专访
- 女士的法则|美女图集:黑丝配职场套装,显得精明又能干
- |祝允明草书《昼锦堂记》,笔法奇纵!
- 万柏林|有哪些比较靠谱的背调方法?
- 招聘|行走职场,无需在意别人的看法,只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