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林建法:他的固执与无私,他对文学的热爱,让人思之动容,难以忘怀( 五 )


【|怀念|林建法:他的固执与无私,他对文学的热爱,让人思之动容,难以忘怀】其次 , 林建法具有很宽阔的编辑视域 , 他能自觉地超越各种人为设置的界线 , 着眼于总体的文学现状 。 他的编辑活动具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思维艺术 , 充满了灵动性 。 譬如说 , 《当代作家评论》是一个专门评论作家作品的刊物 , 按理说主要依靠的是文学批评家 , 但在老林的编辑视野里 , 作家与批评家始终是一个平台上的两元 , 互相对话 , 互相交锋 。 他不仅组织批评家集中力量来评论、研究、推荐作家的作品 , 同时还反过来 , 有意识地组织作家评论批评家 , 讨论作家眼中的批评家 。 林建法的身边有两拨朋友 , 一拨是作家 , 一拨是批评家 , 再加上他作为文学编辑 , 三种身份的人经常性地在一起开会、研讨和沟通 , 一定会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讨论过这种现象 。 我认为:“作为一家理论杂志而非创作杂志 , 它的主体作者群是评论家而非作家 , 评论家一般总是学院式的高高在上 , 对当下的文学持冷漠与俯视的态度;而像《当代作家评论》那样满腔热情地直接参与到作家的文学活动中去 , 团结作家 , 凝聚作家 , 推动作家 , 在当代文坛上实在是难能可贵 。 它是携带了一大批评论家的能量在活动 , 给作家带去了新鲜的信息和不同的声音 , 使作家的创作与评论家的关注形成一种互动的纽带 , 而杂志 , 恰恰成为两者互为作用的一座桥梁 。 ”[2]后来 , 老林的视域又扩大到翻译领域 , 扩大到海外汉学家 , 扩大到外国文学的研究学者 , 把作家、批评家和翻译家结合在一起 , 讨论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理论问题 。 所以 , 作为一个文学编辑 , 他走的路是越来越宽阔的 。
|怀念|林建法:他的固执与无私,他对文学的热爱,让人思之动容,难以忘怀
本文图片

|怀念|林建法:他的固执与无私,他对文学的热爱,让人思之动容,难以忘怀
本文图片

《西部·华语文学》刊影
《东吴学术》| 2010年创刊号
其三 , 我还是要强调 , 林建法的编辑艺术 , 功夫是在刊物的外面 。 大约我们很少能在编辑部办公室里找到主编林建法 , 他总是风尘仆仆地奔走在出差途中 , 或者是参与到各种文学活动中 。 一般的文学刊物 , 为了方便组稿 , 也会举办一些游山玩水的笔会活动 , 然而林建法却是把整个心血都投入到当代文学的建设之中 。 他与许多高校合作 , 举办研讨会、举办各类文学讲座 , 组织作家、诗人、批评家与广大学生、读者对话 , 既繁荣了校园文艺 , 也扩大了文学刊物的社会影响 。 策划系列文学丛书 , 也是他整个编辑活动的一部分 。 他从参与编辑到主编《当代文学评论》长达二十多年 , 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和稿源 , 加上已经刊发在刊物上的稿子 , 都足够让他重新加工、分类、出版 , 再一次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 。 所以 , 在林建法的手中 , 无论是《当代作家评论》还是其他系列刊物 , 都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出版物 , 就像钢琴大师手指下跳动的音符 , 绘画大师笔下胡涂乱抹的色彩 , 文学大师键盘上敲出来的一个个文字 , 都是充满了灵动性 , 都会活起来 。 作为一个优秀编辑的林建法 , 他编出来的文学刊物的生命力见证 , 就是一个个作家、批评家鲜灵活泼地走上了时代的文坛 。
自从有了现代出版业以后 , 文学编辑就担当了文学催生师的重要职责 。 我们说孙伏园这个名字在文学史上是不朽的 , 不就是因为在《晨报副镌》上走出了阿Q这个鲜活而沉默的魂灵吗?我们说胡风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 不仅仅是他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也不仅仅是他的精彩的诗歌和散文 , 更重要的就是他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和系列丛书里走出了青春洋溢的诗人、小说家和文艺理论家……历史在不断前进中 , 所以 , 我们今天举办这个林建法研究专辑 , 当然是为向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编辑林建法致敬 , 但也是向我们这个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有为文学事业披荆斩棘、鞠躬尽瘁的文学编辑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