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时间到了,人要懂得撤退( 四 )


1979年 , 《前方来信》发表在《济南日报》上 。 这也是周大新第一次发表小说 。 直到短篇小说《汉家女》获1985~1986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周大新心里才有了底 , 觉得“可以吃文学这碗饭了” 。
|周大新:时间到了,人要懂得撤退
本文图片

时间到了 , 人要懂得撤退
作为作家 , 周大新称得上高产 。 40多年来 , 他笔耕不辍 , 写了10部长篇小说 , 33部中篇小说 , 70余部短篇小说 , 还有散文、剧本等作品 , 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等奖项 。 2021年 , 他不再写长篇 , 新作《洛城花落》的书封上打着“长篇小说封笔之作”的字样 。 面对外界的疑问 , 他回应写长篇太耗体力 , 年轻时20万字一抬脚就过去了 , 现在感觉像爬山 。 最近 , 他写了几篇散文 , 整个系列的基调还没想好 。
周大新讲到 , 自己写书很慢 , 写一部长篇小说大概要三年 , 前期查资料就占半年 。 《第二十幕》用时最长 , 花了10年 。 “创作没人管你 , 自己给自己造成了压力 。 ”他说起 , 写的时候 , 每天都想着这件事 , 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 “硬写(长篇)行不行?硬写也能写 , 但心里的压力受不了 。 ”相较长篇小说 , 短篇、散文一周内能写完 , “能轻松地迈过去” 。
《天黑得很慢》里 , 退休法官萧成杉计划写3部书 。 他一旦开笔 , 就停不了 , 一口气写下去 。 这也是周大新的写作状态 。 年轻时 , 一大早就开始写 , 一直写到中午 , 午饭后稍稍休息一会 , 下午接着写 , 一直写到晚上 , 晚饭后还要写 。 “那时候 , 一天能写十几个小时” , 周大新回忆 , 顿了顿 , 继续说:“现在不行了 , 人年纪大了 , 容易疲劳 。 ”
“再要写到半夜 , 第二天两腿发软 , 浑身无力 。 ”现在 , 周大新不敢再熬夜 , 写作变得规律 , 每天上午2小时 , 下午2小时 , 剩下的时间读书、看报、看电影 。 家在万寿公园附近 , 他经常散步 , 多的时候一天三趟 , 能走1万多步 。 写作时 , 关书房门的习惯一直没变 。 没有紧急事件 , 妻子不会敲门 。 有时 , 书桌是乱的 , 翻开的书摊在桌面 。 不论如何乱 , 家人也不会收拾 , 他怎么摆的 , 就怎样搁着 。
写作时 , 周大新没有喝咖啡的习惯 , 大多喝红茶 。 一次在机场候机 , 周大新喝了一杯咖啡 , 登机后睡不着 , 整夜无法入睡 。 后来 , 他很少喝咖啡 , 上午可以喝一点 , 下午不敢喝 。 到了一定年纪以后 , 他愈发觉得 , 很多东西都看过了 , 再用虚构的方式委婉表达 , 有些不过瘾 。 一位作家朋友刚写完一部长篇 , 立刻计划下一部 , 结果没完成 。 “不可能完成 , 你只能做到你能做到的事 。 ”周大新摇了摇头 , 更像在说自己 。
指针拨到了70岁 , 他想抓紧为家里做点事儿 , “家”指的是“家乡” 。 年初 , 他忙着整理书 , 理出来1万多册藏书 , 他大多看过了 , 让老家来车全拉了回去 。 周大新还购置了1万多册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 , 在家乡建了一座图书馆 。 他掰着指头数时间 , 计划每年请一两位行业前沿人物 , 给家乡的孩子做讲座 。
采访最后 , 周大新聊起最近看的电影 。 故事发生在芝加哥的一个裁缝铺 , 男主伦纳德·布林是一名老裁缝 。 他原是英国人 , 混过黑道 , 娶妻生女后想洗手不干 。 老大为了让他重操旧业 , 烧死了他的妻女 。 他复仇后 , 到了美国 , 成为联邦政府的线人 , 用裁缝的身份收集情报 。 他不断和命运抗争 , 想要摆脱杀手生活 , 但最后还是深陷其中 。 “其实它无意中诠释了一点 , 所有作家到创作的最后都会认识到这个问题 , 你无法完全摆脱命运的安排 。 ”在和命运搏斗了一生后 , 周大新认识到了这一点 , 获得了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