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童年阅读回忆 , 都离不开一种与中国传统艺术密切相关的书籍——连环画 。 在上世纪 , 连环画承担着两种艺术功能 , 其一是为大众读者创造趣味性的审美生活 , 其二是普及文字与知识 , 减少文盲率 。 这两种功能决定了连环画必定是向所有人敞开的艺术 。 它有着用传统线描艺术形式完成的画面 , 风格细腻写实 , 同时脚本文字也浅显易懂 , 受过高等教育的成人可以从中体会画面的精巧和故事带来的闲适 , 没有上过学的小孩子也能通过简单的文字和连续的图画勾起阅读书籍的兴趣 。
可惜的是 , 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 , 连环画便淡出了历史舞台 。 它衰退的时间非常迅速 , 在1986年的印量从上一年的8亿册锐减至1亿多册 。 今天 , 尽管连环画有重新受到关注的趋势 , 但主体已经从大众读者变成了收藏家与艺术市场 , 与连环画艺术诞生的初衷已然相去甚远 。 连环画的衰落有多重原因 , 外来文化的冲击甚至只是次要因素 , 电视机的普及 , 电影和影视剧在80年代后期的蓬勃发展 , 以及自身的水准下滑和创作者目标的改变 , 都是导致连环画衰落的原因 。 不过 , 趁着连环画还没有彻底成为记忆断层的时候 , 在人们重新诞生对中国传统叙事的兴趣 , 快速阅读成为大众趋势的时候 , 我们可以在此时重寻失落的连环画 , 看到它独特的叙事魅力 , 并探讨它回归读者视线的出版未来 。
本文图片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3月4日专题《重寻连环画》的B02-B03 。
「主题」B01丨重寻连环画
「主题」B02-B03 | 难以磨灭的记忆
「主题」B04-B05丨漫谈连环画艺术
「思想」B06 | 阿多诺:反思海德格尔“作为幻想的行话”
「儿童」B07丨平安小猪:J·K罗琳用“魔法”放大的真实
「主题」B08 | 连环画大师作品赏析
连环画的衰落 , 除了外部因素的冲击之外 , 自身的故事僵化也是一大原因 , 特别是在影视剧兴起之后 , 上世纪中期套路化的叙事和刻板的人物塑造已经让连环画的故事不再吸引读者 。 当读者们接触到更多元的故事后 , 已经模板化的连环画显然无法提供新的审美需求 。 即使如此 , 在大量出版的时期 , 还是有很多连环画精品成为了读者记忆的一部分 。 那些在手掌般大小的页面中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 , 一颦一笑都跃然纸上的造型 , 还有经过改编后变得节奏紧凑、精彩凝练的古典故事 , 都让读过的人难以忘怀 。 本文从作者个人经验出发 , 谈及连环画的绘制、烟火气和故事性等 。
本文图片
《小马倌》 。
本文图片
《聊斋志异·珊瑚》 。
童年的回忆
在我的书架上 , 除了平日要看的文学小说之外 , 还有几个格子里塞着自己爱不释手的漫画 , 包括法国诗意漫画家克里斯多夫·夏布特的《满月》 , 充满哲学意味的《非平面》 , 尼克·纳索斯的《消失的塞布丽娜》 , 伊藤润二的《漩涡》 , 意大利漫画家瓦莱里奥·维达里的《你想与谁相伴一生》等等——有时 , 在某个闲适的下午 , 躺在由粉色阳光铺垫的床上 , 翻阅这些非常精彩的漫画或图像小说 , 会找到一种重温童年的感觉 , 只不过很可惜的一点是 , 自己信手翻阅的状态没有变 , 午后天空白皙或脏兮兮的云彩也没有变 , 但手中拿着的却不是童年时看过的那些中国的连环画了 。 每次想到这里 , 都不禁有些感慨 , 记忆里在书店中还算是有些规模的连环画 , 到了今天 , 已经非常凋零 , 逐渐沦为一种收藏品 。 每年还是有新的连环画出版 , 但故事还是那些陈旧的古典故事 。 作为一种本应当以中国艺术风格讲述中国故事的书籍 , 却难以在今天维持往昔规模的读者群 , 说起来也令人唏嘘 。
- 记忆|重寻连环画:难以磨灭的记忆
- 童心|童眼看书
- 连环画&连环画《一件怪事》,原著马克吐温,怪在哪里呢?
- 连环画|冒险小说故事连环画《宝岛历险记》张明超1980年
- 东关街|东关街的小人书摊,你还记得吗?
- 塔山$连环画《一罐豆浆》,这事会与林帅有关?
- 连环画!瀚大黎众|江苏版锡剧故事连环画《显应桥》王企玫绘画1958年初版
- 贺友直|【中华文化】贺友直——连环画欣赏
- 水浒@水浒连环画之《曾头市》,刀马人物精彩传神,令人叫绝
- 赵宏本&郑家声绘制的《智激美猴王》连环画,堪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