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在另一家大厂 , 开始向下一个目标进发:40 岁前做到职业经理人 , 年薪 500 万 。 他认为这种薪资的指数级增长目前只会发生在互联网领域 。 他期待在大厂做出自己的职业里程碑 。
里程碑的标准也在变 。 他觉得 , 过去里程碑是在美团外卖担任总监并经历 “千团大战” 。 未来 , 碑不用这么大 , “能陪着小红书上市这种也算” 。
周运评价自己一直是在关键节点喜欢冒险的人 , “看到大机会愿意付出成本尝试” 。 遭遇裁员后 , 他开始考虑创业 , 但这次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新的大机会 , 而是大势所趋:“即使不想冒险 , 这个形势也推着你必须勇敢地往前跨一步 。 ”
在阿里的最后阶段 , 他很难在公司内找到合适的转岗机会 , 不像 P7、P8 的内容编辑可以顺利转到视频部门做 IP 运营 , P9 岗位本就很少 , 从文学跨行到视频独立带起一摊业务 , 难度更大 。
2014 年刚加入阿里几个月时 , 他就经历了一次阅读事业部的裁撤 , 那时光景完全不同:几位 P7 根本不愁去向 , 淘宝天猫业务都过来抢人 , 但他选择留在文学行业 , 不仅因为热爱 , 而且认为 “老天在给你机会做一件大事”:2015 年 3 月 , 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完成整合 , 阅文集团正式成立;同年 4 月 , 他作为核心成员见证阿里文学成立 , 网文行业迎来爆发 。
如今 , 周运虽然从业 14 年 , 却觉得能让内容专家活得体面的时代一直没有到来 。 “流量至上的逻辑在互联网文娱行业并未真正改变 , 当内容生产需要一次次向流量妥协和让步时 , 很多隐患也就埋下了 。 这几年的乱象 , 不过是公司决策者们和背后的资本在为当初很多短视的决定还债而已 。 ” 他说 。
梁帷最近整理照片 , 5 年前拍的多是白板上的思维导图、流程图 , 那些和同事讨论的场景历历在目 。 再往后 , 照片变成工厂、客户公司和飞机舷窗 , 他几乎想不起来这是哪次出差 。
在腾讯的最后阶段 , 他感觉自己越来越不像产品经理 , 周报邮件附件不再是需求文档 , 而是行业研报 。 公司为了明确区分 toB 和 toC 方向 , P11 及以下的产品经理 , 对应到 “产品策划”“产品运营”“行业产品” 等多种头衔 。 梁帷的头衔也被改成 “行业产品” , 这位从业十几年的产品经理很难认同 , 但不得不接受 。
他和同事的 KPI 没有调整 。 当所有人都完成不了目标数字时 , 绩效评优开始看谁更积极、谁加班多 。 他开始刷到一些措辞婉约的朋友圈 , 比如在凌晨 1、2 点发布的 “腾讯大厦现在的光还是那么美” 。
项目从确定叫停到彻底不再运维只用了 10 天 , 迅速而悄无声息 , 梁帷自我安慰 , 连 Google Reader 这种大公司的好产品也会关 , “大家都一样” 。
只有一件事让他至今难以释怀:当产品悄然关停后 , 不知情的客户还在投诉 bug , 而他已经调动不了开发去修复 , 最后任其不了了之 。 他有古典产品经理的执着 , 希望 “像每一代 Windows 系统那样” , 把停止服务的日期写到产品上 , 有责任感地宣布一个产品的死亡 。
直至离职 , 他始终没有提这个建议 。 “感觉好像在给领导添堵 , 所有人都在说我很优秀 , 你突然说这个 。 ” 大厂往往不会直视 “失败” , “失败” 的人和事会自己默默从庞大的系统中销声匿迹 。
近期 , 梁帷终于离开了大厂 , 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再回去 。 他重回自己感兴趣的面向消费者的产品领域 , 开始做未来 3-5 年的规划 。 认认真真地把一款产品做好 , 那是他加入这个行业的一开始 , 最简单单纯的梦想 。
- 秋招|拼命刷题、实习两年,我通过校招进大厂
- 大公司|“金三银四”招聘季,互联网大厂还是年轻人的首选吗?
- 雨琪|“大厂”女孩离开北京前的72小时
- 施耐德电气|她在大厂当Leader:偏见、盔甲与破壳
- 求职|直播间买课,花3万包进大厂?
- 阿里巴巴|2022校招季,这类人才被互联网大厂们“疯抢”
- 求职|35岁成为大厂分水岭,女性就业成为什么会成为难题?
- |Meta招聘显示,正探索为VR和AR加入5G功能
- bilibili|他25岁,鉴黄师,猝死在互联网大厂
- meta|Meta在欧盟招聘1万AR/VR岗位,更看中求职者对Meta价值观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