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大厂中层“再就业”:路难选,意难平


过去一年 , 主动或被动离开互联网大厂的人 , 已不仅仅是基层员工 。 越来越多的大厂中层悄然涌入招聘市场 , 在行业更冷的时节 , 从已经急剧缩减的剩余机会中寻找未来 。
夹在中层的他们 , 比两头的人都更难 。
向上比 , 他们不如高层在公司更稳(尽管曾经 , 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是稳的) , 离所谓财务自由还有点距离;向下跟基层比 , 他们寻求下一份工作的机会更少 , 还要被更综合地考核管理能力、业务和团队融合度 。
尽管关于互联网行业前景的讨论越来越多 , 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 , 互联网行业往往依然是想赚钱、产生最大影响力最好的选择之一 , 少有行业能与之相比 。
过去两个月 , 《晚点 LatePost》采访了 8 位互联网大公司中层和多位行业高级猎头 , 他们经历或看到的中层职业新选择 ,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行业变动的风向标 。
一位在线教育公司的前任中层身价一度超过 2000 万 , 财富数字量级加深了他的身份自信 , 虽然 “钱没在兜里 , 但感觉自己特别有钱” 。 他有能力全款买房 , 但还是贷了款 , 他在赌手上的股票变得更高的时刻 , “肯定想要个更好的房子” 。 原本他计划在公司再干个四五年 , 自己出来创业 , 没想到赶上 “双减” , 身价没了 。
一位受访者觉得 , 大厂中层就像大城市的中产:环境好的时候幸福感最高 , 但在环境下行时也是最先感到压力的一批人 。 他们的财富积累没有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 其公司地位上升或下降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和公司的大环境 , 而不再是个人努力 。
他们中的很多人 , 会羡慕比自己早生那么两三年的前辈 , 时间点踩得更好 , 回报也更好 。 但 , 事实是 , 不是他们不走运 , 只是他们触目可及的另一群人实在太走运 。
过去很多行业的中层曾经抱怨自己处境艰难 , 但这个现象之前很少发生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 。 它发展太快了 。 2014 年年中 , 字节跳动仅有 200 多位员工 , 到今天 , 这个数字变成了 16 万 。 意味着仅仅是以字面数字统计 , 员工数增加了 800 倍左右 。 这当中有大量的岗位需要中层来填 。
而现如今 , 互联网已不再是特例 。

苛刻的应聘者
梁帷(化名)打开飞书链接 , 开始最近五年里的第一次面试 。 “90 后 , 最多两三年工作经验 , 染了头发 , 很潮的小孩” , 他打量了一下出现在屏幕上的面试官 , 对对方有了初步印象 。 叫对方 “小孩” 并非轻蔑 , 作为资深产品经理 , 他做出第一项代表作的时候 , 这位面试官还在上初中 。
没有暖场 , 没有眼神交流 。 很多时间 , 面试官都低着头 , 有一搭没一搭地提问 , 敷衍的感觉“像去银行办业务时 , 对方说 , 叫什么?办什么事?” 那样漫不经心 。
梁帷忍不住觉得这位面试官很 “山寨” , 与他自己之前帮公司面试前受到的招聘培训相差很远:问题没有连贯性 , 肯定没提前准备 。 人表现得 “有攻击性但没气场” 。 两三个问题之后 , 他已经想结束这场没感受到尊重的对话 。 但他劝自己:既然出来看机会 , 还是坚持一下 。
一个问题让他感觉彻底被冒犯 。 面试官展示出字节系一款产品的页面 , 问他:为什么这个按钮要设计成这样?
“像在面试一个应届生!” 梁帷有些气愤 。 他原本期待着 “为什么产品选择这样的发展方向?核心难点在哪?需要哪些资源支持?” 等更高维度的问题 。 勉强坚持完一小时的面试 , 他迅速卸载了飞书 , 再也不看字节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