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近百岁老人深情吟唱!“口述歌册”记录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六位近百岁老人深情吟唱!“口述歌册”记录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本文图片

今年 ,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口述歌册”课题组 , 在潮汕寻找到六位经历过潮州歌册流行时代并喜爱潮州歌册的老人 , 让她们讲述当年关于潮州歌册的点滴记忆 , 并将老人们吟唱歌册的场景录制下来 , 以声像并茂的形式保留下民间歌册吟唱的各种形态 , 还原了潮州歌册的历史场景 , 保留了历史信息 。
这六位老人均为女性 , 分布在潮汕多个地方 , 歌册吟唱各有特点 , 她们原生态、质朴的演绎 , 让存在于纸上的歌册文字活了起来 , 让观者体味到潮州歌册的活态传承 。
潮州歌册
是使用潮州方言诵唱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 , 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 , 是一种极富潮汕韵味的文化载体 。
百岁老人打开记忆开关完整背唱歌册
潮州歌册流行于清末及民国时期 , 作为民间一种娱乐方式在坊间被广泛吟唱 , 吟唱者和听众多为妇女 。
“口述歌册”课题组的主要发起人和项目组组长麦微纯告诉采访人员 , 随着社会文化环境变迁 , 当年歌册吟唱的场景已经不存在 , 亲历当年吟唱场景者也多已年迈 。 受访的6位老人 , 年龄在90岁到101岁之间 , 她们共同的特点是对潮州歌册的记忆特别深刻 , 小时候学唱过的歌册内容 , 只要给她们说出歌册开头第一句 , 就能打开她们记忆的开关 , 流利而完整地背唱出一整段的歌册内容 。
潮州市饶平海山镇浮任村101岁老人巧珠 , 跟她说唱一下“正月立春雨水时” , 她马上接上“想到自细为女儿” , 然后完整背唱出接下来的整段内容 , 中间没有一点“卡壳” , 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百岁老人 。 其他几位90多岁的老人 , 同样一唱起潮州歌册就双眼放光 , 声音铿锵有力 , 唱到激动时还配上肢体动作 , 完全沉浸在那个以吟唱歌册为乐的纯朴年代 。
|六位近百岁老人深情吟唱!“口述歌册”记录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本文图片

101岁的巧珠老人(中)和95岁的
陈竟珊老人(右)一起唱起潮州歌册 。
歌册是特定时期女性学习的“教科书”
麦微纯告诉采访人员 , 受访的老人大多没有正规上过学校 , 或是只上了两三年学就因战乱而辍学 , 学唱歌册成为她们识字的主要途径 。 她们一开始是听别人吟唱 , 通过边听边对照歌册上的字 , 慢慢识字越来越多 , 同时也从歌册中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
对当时普通人家来说 , 女性读书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 , 也很难受到普遍认可 。 歌册于是成为当时最好的女性学习“教科书” 。 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枫四村老人陈淑君回忆说 , 她从小没读过书 , 看到有人唱歌册 , 就走近站在人家背后边听边看 , 识了不少字 , 后来自己能看歌册了 , 看到有趣的内容 , 就整段几页歌册学起来 。 但她都是偷偷看 , 偷偷学 , 有人来就赶紧藏起来 , 怕被人笑话 。
歌册成文化匮乏年代精神食粮
在文化较为匮乏的年代 , 在民间流传的歌册是平民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 , 当年女性们对潮州歌册的喜爱 , 无异于如今人们追剧一样狂热 。
麦微纯说 , 听老人们回忆当年 , 最让人感动的 , 是歌册对那个年代人们所带来的精神慰藉 , 特别难能可贵 。
95岁的陈竟珊老人出生澄海樟林 , 原是一位教师 , 曾在澄海、饶平等地任教 。 她十一二岁时就在妈妈的传授下学唱歌册 , 中间忙于工作 , 退休后重拾儿时的爱好 , 侄儿专门为她收集来不少歌册古本 , 让她晚年有了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 她回忆起当年身边女性对歌册的痴迷 , 只要有人在唱歌册 , 再困也舍不得走 , 边打瞌睡边听 , 有时听到半夜三更 。 她说 , 是真的“半夜三更” , 经常听到晚上十二点后 , 有时听到凌晨一二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