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一个女人身上最糟糕的事情 , 恰恰就是迎合男性的思想 , 欣然且虚荣地将自己看作一个被追求的猎物 , 一样被渴求的物件 , 一份需要保卫的财产 。 ”
——《欢喜》
本文图片
《欢喜》 , [意]达恰·玛拉依妮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余婷婷 译 , 2021
《欢喜》与其说是小说 , 倒不如说更像一部披着小说外皮的哲理散文 。 该书从主人公“我”六岁时在日本京都的经历讲起:“我”被父亲误会用墨水弄脏他的书 , 失去母亲的信任后 , 产生离家出走的想法 , “我”以这种未能实现的念头反抗了“不公” 。 “公平”遂成为整本书展开思辨性探讨的起点 , 并延伸到正义、是非、道德等议题 。 然后“我”回忆起胎死腹中的儿子 , 想起丈夫为此离开“我” , 与情人移居美国的往事 。 “我”开始神游 , 在神话、宗教、典籍里找寻那些污名化女性的情节和言论 。 “我”成为了坚定的女权主义者 , 为女性的权益发声和行动 。 以上这些都源自达恰·玛拉依妮年轻时的真实经历 。 难怪她会这样说 , “这不是小说 , 而是一部自传 , 源于我在怀孕七个月时失去一个孩子的痛苦记忆 。 ”
那个时候 , 达恰·玛拉依妮年轻 , 全身心热爱文学、戏剧和艺术 , 梦想成为作家 。 她嫁给了一位画家 , 短暂幸福的婚姻结出果实——孕育一个男孩 。 达恰·玛拉依妮因此卧床数月 , 阅读大量书籍 , 并和腹中的孩子对话 , 向他讲述读过的书、恐惧和梦想 , 同时作为女权主义者为女性权益做过的斗争 。 后来很不幸 , 孩子没出生就死了 , 达恰·玛拉依妮陷入痛苦和抑郁 。 当这段往事再次回到达恰·玛拉依妮的记忆 , 已是数十年之后 , 她开始着手研究它 , 并将其写成了书 。 《欢喜》介于想象和非虚构之间 , 虽然有着小说的架构 , 讲述的却是真实发生的事 。 书中提到的名古屋集中营是达恰·玛拉依妮与家人二战时期在日本旅居时受到关押的地方 , 因为作为人类学家的父亲有着自由主义思想 , 达恰·玛拉依妮一家被关在法西斯集中营长达3年 , 遭受非人待遇 。 这让作家对法西斯主义嫉恶如仇 , 在她的作品中多有呈现 。
本文图片
达恰·玛拉依妮
【欢喜|听她说|女性的“欢喜”为何总被污名化?】《欢喜》最重要的情节是七个月大的孩子胎死腹中(然后被取名为“失去”) , 为了缓解痛苦 , “我”幻想孩子仍在肚中 , 并逐渐长大 。 “我”养成了与孩子对话的习惯 , 与他一同“探讨诱奸、恋童、荡妇羞辱、性别对立 , 以及男性先哲世界中女性价值的丧失 。 ”“我”与死去儿子的对话 , 实则更多是“我”向“失去”倾诉 , 唯有等到孩子长大成人之后 , 两人偶然间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 意大利女采访人员奥丽亚娜?法拉奇曾写下《写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 这个书名拿来用作《欢喜》的副标题非常合适 。 同时 , 以对话形式阐述观念、表达思想的手法会让我们想到法国启蒙主义时期的哲学小说 , 譬如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 可以说 , 达恰·玛拉依妮假借那个死去的孩子阐述着自己的女权观点 。 “对女人的厌恶为什么会变成一种不易察觉的毒药 , 甚至连最高贵的血液里也流淌着它 。 ”这种厌女癖更体现了一种真实且深入人心的文化传统 。 ”达恰·玛拉依妮反思的正是“厌女癖”这种“真实存在且深入人心的文化传统” 。
- 石猴|享受凡人香火的石猴化作人形,却误入歧途,做出骇人听闻的事情
- 春天的花|春天的花有多美?快读给孩子听!
- 交广|交广夜听|这些话,送给正在迷茫中的你
- |做一名好听众
- 宝刀|老人出售家传御赐宝刀,专家听闻后要求上交,老人转手卖了500万
- 都能|交广夜听|当一个人不联系你,也不拉黑你,原因只有一个……
- 离职|嘘!这几个“离职原因”,HR最不喜欢听
- 阿狄|美极了!一生必听的10首世界著名浪漫钢琴曲(收藏)
- 烟雨|听见韶关,听见春天
- 越剧|侧耳听春水,环佩响叮咚——纪念越剧艺术大师袁雪芬诞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