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龙|张祥龙|自从有了现象学,中国哲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二 )


这个是我当年上北大时就强烈感受到的 。 文革后 , 我有幸考上北大 , 开始正式学习中国哲学 。 虽然上北大之前 , 我私下已经跟贺麟先生学西方哲学 , 当然他也跟我讲一些中国哲学 , 但是系统地学还是到北大以后 , 上中国哲学史的课和听相关的选修课和讲座 。 我当时的感觉就很强烈 。
我那时特别着迷于道家 , 尤其是庄子 。 读《庄子》、《老子》的时候 , 感觉是那么生动 , 跟我身心交融 。 从小我父亲还要求我学了太极拳 , 所以看《老子》或者是《庄子》的时候 , 有时身体上也会有一定的反应 。 可是听老师讲这些课的时候 , 说实话我是挺失望的 , 感觉没有把我期待的老子、庄子 , 哪怕沾点边的东西讲出来 , 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感性上的反应 。
【张祥龙|张祥龙|自从有了现象学,中国哲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后来这种思路就越来越多 , 所以我大学毕业也没有考研究生 , 觉得那种研究不做也罢 。 当时就想学道家 , 去搞自然保护 , 所以一个劲儿就想去林业局啊 , 后来去的环保局 , 搞自然保护 , 但是后来那条路也没走通 , 又调到社科院 , 再后来就出国留学 , 发现了现象学 。
现象学恰恰就是在方法上的一种纠正 , 它是一个不同于西方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这么一个方法 。 西方的传统主流方法 , 贺麟先生叫唯理论 , 它是一种理想(理念)主义的观念化、概念化方法 。 而现象学呢 , 它是专注于经验 。 这经验既叫“事情本身” , 又叫“现象本身” , 关键就是指我们正在体验着的这些活生生的经验 , 不可被蜕变为对这种经验的观念再造 , 比如唯理论、唯物论(物理主义)、经验论等观念的重构 。 它不再像以前的那种方法论做法 , 透过经验抓住本质 , 而是说它找到了某种比较巧妙的方法 , 就在这个经验中直接体验到本质性的或真理性的东西 。 当然这个本质也不是那种百分之百确定性的、不再变化的抽象本质 , 而是随经验而有合理改变的活本质、活结构 , 使我们能够更深地理解和调控这些经验 。
比如说胡塞尔 , 他开创了当代现象学 。 他说我们面对的首先是意识经验 。 要理解任何一种意识经验 , 你不要先依靠什么哲学上的概念体系 , 黑格尔怎么说的 , 柏拉图怎么说的 , 或者说凭借你习惯了的现代认知框架 , 而是要你自己去观察 , 自己去看 。
你看这个杯子(张老师举了举桌上的水杯) , 怎么被感知到?或一般意义上的感知是怎么回事呢?那你说 , 哦 , 对此唯理论是怎么讲的 , 经验论是怎么讲的 。 但首先不要听信理论上的说法 , 而是直接来观察你的观察 , 实际上是观察你的这个“看” 。 你是怎么看到这个杯子的 , 你看到杯子的时候你当场看到了什么?是像洛克、贝克莱讲的 , 你看到的是感觉观念吗?休谟似乎讲得最彻底 , 他说我们首先看到的都是impression(印象) 。 实际上就是说 , 我们每次能看到的只是这个杯子对着我们的那个显现面(Abschattung, adumbration, 映射、侧显) , 或正面 , 而看不到它的后面 。 所以我要通过看它的正面 , 再绕过去看它的后面;或者我拿到手里头 , 先看它的正面 , 再看它的下面 , 它的里面 , 把这些感觉印象通过联想集合起来 , 形成一个立体的杯子 。
胡塞尔说不是 , 你就直接去看这个杯子 , 当然还要先通过还原 , 让你那些存在预设或习惯假定通通失效 , 然后你直接去看这个杯子 。 而且 , 你看的同时还有一个附加意识 。 就是说 , 你同时在进行一种当场的热反思 , 以边缘的方式自发意识到你在做这个“看” 。 这时候你看到什么呢?难道你只看到这个显现面吗?难道你不是一上手 , 就以某种隐蔽的(非客体的)、非现成的方式 , 同时也看到它的后面、下面、里面了吗?也就是说 , 你难道不是一上手就看见了一只立体的杯子吗?是这样的 。 所以胡塞尔认为 , 通过进入被还原——被还原为活经验 , 而不是被还原为组成这经验的因子——的当场经验 , 他看到的不光是一个个印象 , 而是杯子本身 。 但是这个杯子本身不是现成的或物理实在的杯子 , 而是我看到的一个意向对象 , 它中间有一个意义核心 , 但是它实际上是一种可能性走在现成性之前的对象 , 也就是以未来和过去——未来再去经验这个杯子的可能和你以前有过的类似经验的再现可能——相互交织出的可能性 , 而不是现成性为重心的 。 你所看到的现成的这一面 , 它给你牵引出来的 , 恰恰是一个非现成的、可能状态中的杯子 。 而这个可能化的杯子又不是说什么逻辑可能 , 还没有现实 , 而是说 , 它就是现实 。 这个可能和现实就在这儿交缠着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