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遵循惯例的道德

道德|遵循惯例的道德
文章图片

谷雨/文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
如果一位哲人问出上述这一连串的问题 , 想要探寻道德的形而上学之时 , 突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位经济学家 , 告诉我们说:道德这东西没啥玄乎的 , 它就是人自己发明出来的;它来自我们遵循惯例的行为;我们需要道德是因为这样做符合我们的利益 。
此时你会怎么想?
有没有感觉这经济学家纯粹是来砸场子的?因为他的回答完全消解了道德 。
道德是道德 , 惯例是惯例 , 这两个东西怎能联系在一起?就算能联系在一起 , 难道不应该是道德在前 , 惯例在后 , 有道德的人才会遵循惯例吗?而说我们是出于利益考量而需要道德 , 不就等于说道德是一种虚无?
如果你有这样的质疑 , 那么就更应该来看看这个答案背后的给出的理由 。
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说说提出这个主张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萨格登(Robert Sugden) , 以及他的成名作——《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Rights , Cooperation and Welfare , 以下简称ERCW) 。
道德|遵循惯例的道德
文章图片

《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新译版)
【英】罗伯特·萨格登/著
方钦/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年3月
萨格登教授于1949年8月26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 , 是著名认知和行为经济学家 , 主要研究领域为博弈论、实验经济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 。
1982年 , 他接受了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 , 诺奖获得者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的邀请 , 前去乔治·梅森大学的公共选择研究中心访学 。 在此期间 , 受到布坎南和罗尔斯(John Rawls)的影响 , 他想要撰写一部有关社会契约论的书 。 自罗尔斯以降 , 有关社会制度的形成机制 , 一直有两派看似对立、实则相近的观点:经济学家占主导的功利主义和批判功利主义的罗尔斯主义(实则是康德主义的变种) 。 但是很快 , 萨格登教授便对两派的观点都失去了兴趣 。 在他看来 , 功利主义的主张不切实际 , 现实中社会秩序不可能也不应该源自理想的讨价还价博弈的理性解;但与此同时 , 他也不愿接受罗尔斯有关无知之幕的假设 , 寻找那些让人们在自然状态下达成契约的正义原则 。
这时 , 还是在布坎南的推荐下 , 萨格登教授阅读了休谟的《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 用教授自己的话说 , 这让他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 同时 , 结合谢林(Thomas C . Schelling , 2005年诺奖获得者)、刘易斯以及一批生物学家的理论 。 萨格登教授认为可以将社会秩序视为一种自发秩序 , 即由人们自发的交往行为而生成的稳定结果 , 同时博弈论工具可以巧妙地用作分析这类交往行为 。 于是乎便有了ERCW一书 , 第一版出版于1986年 。
由于ERCW的研究主题在当时非常小众(放到今日也是比较“冷”的题目) , 所以这本书问世之初并未引发太多反响 。 但是很快 , 制度研究成为经济学的热门论题之一 , 而博弈论更是成为最重要的制度分析工具 , 这使得本书的关注度迅速提升 , 很快成为博弈论制度分析领域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 而萨格登教授本人也曾因此一度成为国际上引用率最高的10位当代英国经济学家之一 。
ERCW一书的主要内容 ,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运用博弈论工具重新论证了休谟当年有关社会制度形成机制的思想 , 同时还进一步强化了休谟的道德论:道德不仅是人为的 , 而且还是经由人们遵循惯例的行为而生成的——即“围绕惯例成长起来的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