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古本《老子》都不是用常规字义写的 , 所用的都是「源头甲骨文」字义 。
而且 , 不管是内容、角度 , 还是写作风格 , 这两部古本《老子》看起来都不像是同一位「老子」写的 。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看起来更源头、更久远、更实操 。
而《帛书·老子》看起来更“现代”、更理论、更细致 。
我们已经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了这两部古本《老子》 , 分别发布在专栏《黄帝老子真经——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与《解放「道德真经」——帛书·老子》中 ,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了解一下 。
而通行本《道德经》则是后人在不认识「源头甲骨文」的情况下 , 用各自当时的「知识背景」重新校注的一部作品 。
详细的分析 , 因在其他的专栏中有过论述 , 不在这里展开了 。
第二条分支:
由于「源头甲骨文」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 并在各部落的上层被广泛推广 , 因此 , 在流传的过程中 , 其字义以及「以象赋义」的用法 , 不可避免地延伸到部落的日常应用中 。
于是 , 在这个过程中 , 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常规字义的「甲骨文」 。
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 , 现代很多汉字的字义都是从「源头甲骨文」字义中延伸过来的 。
本文图片
第二件大事:
轩辕黄帝做的「第一件大事」是针对各部族上层的 , 「第二件大事」则是针对各部族普通民众的 。
为了让各部族普通民众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也能学习「心智系统转换」 , 轩辕黄帝专门开发了一套训练方法 , 并把这套训练方法变成了社会制度 。
这种让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 就是被后世称为「礼乐」的制度 。
我们现在对「礼乐」制度的认识都属于误解 。
其实 , 我们可以借助释氏的「以戒为师」来理解「礼乐」的真正内涵 。
对于普通人来说 , 要学会「心智系统转换」有两条途径 。
一条途径是从「知识」的角度入手 。
另一条途径是从「体验」的角度入手 。
这两条途径从难易度上来看:
「知识」的角度看起来很容易 , 实际上是很难的 , 原因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论述了 , 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解释 。
「体验」的角度做起来不容易 , 却是最有效、可行的 。
通过「外在行为」的改变与自我约束 , 而逐步感受内在「心智系统」的体验 , 假以时日 , 就能达到「心智系统转换」的效果 。
按照《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所记载的原理来看:
整个「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过程 , 并不需要「练习者意识」的参予 , 而是在一种「系统自动力」的作用下自行完成 。
练习者在「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过程中 , 只需要守住自己的意识 , 让自己的意识处在一种「意志宁静」的状态下 , 就能完成练习 。
「体验」的角度 , 最容易达成这种「意志宁静」的效果 , 而「知识」的角度 , 反而很难达成 。
因为「知识」的作用会加剧意识的活动 , 「意识活动的加剧」是阻碍「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主要原因 。
所以 , 释氏要求弟子「以戒为师」 , 而不是「以经为师」 , 通过「外在行为」的「持戒」 , 来达到「内修」的目的 。
同样道理 , 轩辕黄帝则要求普通民众通过「外在行为」的「执礼」与「听乐」 , 去感受内在「心智系统」的体验 , 从而达到「心智系统转换」的目的 。
但是 , 这种「礼乐」制度在历史的长河中 , 非常容易失去其本来的作用 , 只留下表面的形式 。
- |东西问丨祝东:文化互视下的符号思想如何无问东西?
- 中国|东西问丨祝东:文化互视下的符号思想如何无问东西?
- 术语|全球连线|(独家专访)如何“翻译”中国?
- |免费心理倾诉:如何在工作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 青绿山水画|画不尽的绿水青山:现代人该如何欣赏青绿山水画
- 艺术|扎加耶夫斯基:现在我确定我知道,如何做一个孩子
- |如何在夹缝中生存?面对小人领导的排挤,员工要做好这三类核心工作
- 考古学|东西问丨白云翔:考古研究如何见证中日文化交流?
- 我们如何思维|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一部可以提高思维能力的青年必读书
- |疫情下,拍卖行如何实现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