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收获》开放书架|汪曾祺的昆明(孙郁)(下)( 七 )


如果得以中寿以上 , 他会留下很多著作 。 可惜五十年代后多病缠身 , 1957年就辞世了 。 他去世后 , 杨晦、游国恩、吕叔湘等颇为感伤 , 觉得学界逝去了一个重要人物 。 后来《浦江清文录》问世 , 收有《八仙考》、《宫蕊夫人宫词考证》、《词曲探源》、《词的讲解》、《评王著〈元词律〉》、《论小说》、《谈〈京本通俗小说〉》、《〈逍遥游〉之话》、《评江著〈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屈原》、《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等文 。 尤以《八仙考》引人 , 文笔之好与见解之深 , 可谓古调独谈 。
汪曾祺谈八仙 , 在资料使用上受到了浦江清的影响无疑 。 观点也有接近的地方 。 他说:
八仙是反映中国市民的俗世思想的一组很没有道理的仙家 。
这八位是杂凑起来的班子 。 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 张果老是唐玄宗时的 , 吕洞宾据说是残唐五代时人 , 曹国舅只能算是宋朝人 。 他们也不是一个地方的 。 张果老隐于中条山 , 吕洞宾好像是山西人 , 何仙姑则是出荔枝的广东的增城人 。 他们之中有几位有师承关系 , 但也很乱 。 到底是汉钟离度了吕洞宾呢 , 还是吕洞宾度了汉钟离?是李铁拐度了别人 , 还是别人度了李铁拐?搞不清楚 。 他们的事迹也没有多少关联 。 他们大都是单独行动 , 组织纪律性是很差的 。 这八位是怎么弄到一起去的呢?最初可能是出于俗工的图画 。
……
八仙后来被全真教和王重阳教拉进教里成了祖师爷 , 但他们的言行与道教的教义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 他们突出的事迹是“度人” 。 他们度人并无深文大义 , 不像佛教讲精修 , 更没有禅宗的顿悟 , 只是说了些俗得不能再俗的话:看破富贵荣华 , 不争酒色财气…… 。 简单说来 , 就是抛弃一切难于满足的欲望 。 另外一方面 , 他们又都放诞不羁 , 随随便便 。 他们不像早先的道家吸什么赤黄色 , 饵丹砂 。 他们多数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 有什么吃什么 。 有一位叫陈莹中的作过一首长短句赠刘跛子(即李铁拐) , 有句云:“年华 , 留不住 , 触处为家 。 这一轮明月 , 本自无瑕 。 随分冬裘夏葛 , 都不会赤火黄芽 。 谁知我 , 春风一拐 , 谈笑有丹砂 。 ”总之是在克制欲望与满足可能的欲望之间 , 保持平衡 , 求得一点心理的稳定 。 达到这种稳定 , 就是所谓“自在” 。 “自在神仙” , 此之谓也 。 这是一种很便宜的 , 不费劲的庸俗的生活理想 。 (《汪曾祺全集》四卷86—87页)
汪曾祺谈八仙 , 还显得简单 , 浦江清则是深切的 , 考据与思想都有 , 确有跨俗的气象 。 《八仙考》云:
此八仙的构成 , 有好多原因:(一)八仙空泛观念 , 本存在于道家 。 (二)唐时道观有十二真人图等 , 为画家所专工 , 此种神仙图像可移借为俗家祝寿之用 , 因此演变成此八仙图 , 至久后亦失去祝寿之意 , 但为俗家厅堂悬画 。 改为瓷器 , 则成摆设 。 其用意与“三星”同 , 祝主人吉祥长寿之意 。 (三)戏剧本起于宴乐 , 《蟠桃会》等本为应俗家寿宴之用的 , 神仙戏亦多用以祝寿 。 其中八仙排场最受欢迎 , 适合戏剧的组织 。 (四)此八人的会合 , 约略始于宋元之际 。 (五)此八人的会合并无理由 , 在绘画方面 , 犹之唐宋道家画《十二真人图》 , 南宋板画雕四美人 , 宋元俗画《七贤过关图》的随便组合 。 戏剧方面 , 名录颇有出入 , 也从演变而渐渐固定的 。 从这样看来 , 八仙的组成与真正的道教的关系很浅 。 只有钟、吕两人有两重人格 , 一是神仙 , 二是教主 。 所以他们一边加入为民俗艺术所采用的神仙集团 , 一边被全真教推尊为祖师 。 然则全真教应该只尊钟、吕为祖师了 , 但后来又容纳另外数仙 , 而认为别派 。 此是晚起 , 显系化于民俗 。 (《浦江清文录》14—15页)